自鹫峰曾见,金粟如来,犹有英烈。
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
不御纷华,独餐沆瀣,比众芳殊别。
好向凉宵,无风无雨,宜露宜月。
身在山中,名香天下,全似幽人,一种修洁。
解使多愁,对此亦纾悦。
绿绮窗前,乌云鬓侧,休为玉人折。
剩赋新词,满倾佳醑,为成三绝。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醉蓬莱(书院延桂有集,不及与)》是一首宋代李曾伯的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自鹫峰曾见,金粟如来,
犹有英烈。
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
不御纷华,独餐沆瀣,
比众芳殊别。
好向凉宵,无风无雨,
宜露宜月。
身在山中,名香天下,
全似幽人,一种修洁。
解使多愁,对此亦纾悦。
绿绮窗前,乌云鬓侧,
休为玉人折。
剩赋新词,满倾佳醑,
为成三绝。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山中隐士的生活情景和境界。诗人首先回忆起在鹫峰山上曾经看到的金色的如来像,表达了对过去英勇人物的敬仰。他提到了碧玉和琅玕(美玉),用来点缀山中的琼屑(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于纷繁世俗的不追求,独自品味山中的宁静和美好。
诗人形容在凉爽的夜晚,没有风雨,月光和露水相得益彰。他自比身在山中的修行者,虽然在世俗中享有盛名,但完全像一个隐居的人一样,体现出一种清修的境界。
他解脱了许多烦恼,对于这种自在心境也感到欣慰。在绿绮窗前,他的黑发如乌云般侧卧,呼应自然的状态,不为追逐美玉而折磨自己。
最后,他表示剩下的时间将用来写新的诗词,满饮美酒,以此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成为三绝(指诗、词、曲三种艺术形式的极致)。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山中隐士的生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自在、追求内心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金粟如来、碧玉琅玕等,使诗词具有一种细腻的美感和意境。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自身的境遇相对照,表现了对繁华世俗的超脱和对清修生活的向往。他以隐士的姿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完善的艺术境界,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和修身养性的理想形象。
整首诗词在意境上构建了一种山中隐士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内心自由和追求艺术完美的渴望。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修身养性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纷扰的抵制。
门向沧江碧岫开,地多鸥鹭少尘埃。绿阴十里滩声里,闲自王家看竹来。
数点烟香出庙门,女娥飞去影中存。年年岭上春无主,露泣花愁断客魂。
宰相初除司马家,正衙昨日听宣麻。京都百万人欢喜,争筑新堤十里沙。
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
马乳酸甜自旧知,眼寒久不见生枝。中原有路人难到,北客思乡泪欲垂。
好风流诗老,双鬓上,雪霜稠。忆少壮欢娱,呼鹰逐兔,走马飞球。春风断肠柔唱,拚千金一笑破娇羞。此日花时意气,当年梦里扬州。客床百尺卧危楼。往事总悠悠。把湖海人豪,消磨变换,洙泗天游。应知裂麻司业,为前时、谏舌颇多愁。今去却堪痛饮,瓮头有酒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