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勺兰膏暖焰生,恍疑赤壁夜鏖兵。
骑乘猛燎奔驰疾,人运长鎗转战轻。
旗影静移云母帐,剑铓微掣水晶营。
何人幻此圆机妙,独向元宵策美名。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走马灯赓张枢副韵》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半勺兰膏暖焰生,
恍疑赤壁夜鏖兵。
骑乘猛燎奔驰疾,
人运长鎗转战轻。
旗影静移云母帐,
剑铓微掣水晶营。
何人幻此圆机妙,
独向元宵策美名。
译文:
半勺的兰膏温暖的火焰升起,
仿佛是赤壁夜晚的厮杀战场。
骑着猛烈的火焰奔驰疾行,
人驾驭长枪,身手灵活,战斗轻巧。
旗影静静地移动在云母帐篷上,
剑铓轻轻地划过水晶宫殿。
是谁幻化出这样巧妙的机关,
独自在元宵之夜展示出美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走马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热闹喧嚣的战场景象。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将走马灯中的火焰与赤壁夜战相比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诗中提到的骑乘猛燎奔驰疾、人运长鎗转战轻等词语,表达了战斗的激烈和灵活。旗影静移、剑铓微掣等描写则展示了战场上的细微动作和气氛。通过这些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走马灯与真实战场相融合,展现了走马灯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的最后两句"何人幻此圆机妙,独向元宵策美名",表达了诗人对走马灯制作者的赞美和敬仰。走马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能通过巧妙的机关和灯光投影创造出瑰丽绚烂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走马灯艺术的赞叹,并将其与元宵节的欢乐氛围联系在一起。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以走马灯为题材,结合战争场景和艺术形式,展示了诗人对走马灯独特魅力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元宵节的喜悦和美好祝愿。
七十九年间,大地遭欺诳。且喜葛藤根,今朝曝地断。后代儿孙,三马九乱。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云连万木夕沈沈,草色泉声古院深。闻说羊车趋盛府,何言琼树在东林。松筠自古多年契,风月怀贤此夜心。惆怅送君身未达,不堪摇落听秋砧。
恰则春来春又去。凭谁说与春教住。与问坐中人。几回迎送春。明年春更好。只怕人先老。春去有来时。愿春长见伊。
一掬天和金粉腻。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意密莲深秋正媚。将花寄恨无人会。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