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锺鼎与山林,出处由来异此心。
既是东山成雅趣,底须捉鼻更微吟。
葛立方(?~一一六四),字常之,号懒真子,江阴(今属江苏)人。胜仲子。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十七年,爲祕书省正字。十九年,迁校书郎。二十一年,除考功员外郎。以忤秦桧得罪。桧死召用,二十六年以左司郎中充贺金国生辰使。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二十九年,出知袁州,未几以事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七五、一七七、一八二),退居吴兴。孝宗隆兴二年卒。着《归愚集》、《韵语阳秋》。事见《韵语阳秋》自序及宋徐林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葛立方诗,以宋抚州刻本《侍郎葛公归愚集》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存五至十三卷,其中诗五卷),校以清光绪《常州先哲遗书》本(简称光绪本)。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诗词:《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
朝代:宋代
作者:葛立方
人间锺鼎与山林,
出处由来异此心。
既是东山成雅趣,
底须捉鼻更微吟。
中文译文:
人间的锺鼎与山林,
它们的出处和起源与我的内心迥然不同。
既然东山已成为我心灵的雅趣,
那么我还需用微弱的吟咏来捕捉更深沉的思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葛立方所作,题目为《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诗中通过描绘人间的锺鼎和山林,表达了作者内心与外界的差异和对东山的向往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人间锺鼎与山林",锺鼎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器,代表了尘世的荣华富贵,而山林则象征了宁静与自然。作者通过对比,暗示了人世间的浮华和纷杂与山林的宁静和纯净之间的差异。
然后,诗中提到这种差异的出处和起源是异于作者的内心。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尘世的繁华和虚妄的抵制,他的内心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接着,诗中写道东山已成为作者内心的雅趣,东山指的是一个虚构的地方,象征着宁静、高雅和远离尘嚣的境地。作者将东山与自己的内心联系起来,表示他将内心的追求与东山的宁静雅趣相结合,寻求一种更高尚的境界。
最后,诗中以"底须捉鼻更微吟"作为结尾。这句话意味着作者认为自己的吟咏还需更微弱、更深沉,更能捕捉到内心的细微感受。这表明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有更高的追求,希望通过吟咏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通过描绘人间的锺鼎和山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繁华的抵制和对东山宁静雅趣的向往。诗中透露出作者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心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吟咏能力的要求更高的期许。
临水桃花已乱飞,向人浑似诉离披。溟濛细雨春风暴,还是青林生叶时。
倚杖寒山暮,高杉韵细飔。归舟藏别蒲,落日映荒陂。碧涧流红叶,黄猿领白儿。石桥南畔路,岑渚复幽奇。
额黄肌粉斗新妆,春入园林度暗香。留滞江南归未得,一枝聊复沃愁肠。
飞轮击水日三千,咫尺长安在日边。试向茂陵高处望,未央前殿立铜仙。
摇落山城暮,行人返照边。乱蝉鸣古柳,独鹤下遥川。秋事无多日,寒花又一年。故应深夜雨,重忆对床眠。
早从孟母受诗书,晚见飞腾五丈夫。桂籍联名看衮衮,兰陔戏采极愉愉。已酬锺釜当年志,合入衣冠盛事图。教子荣亲谁不羡,堂成燕雀亦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