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年甲子未相逢,难向君前说老翁。
更有方瞳八十一,奋衣矍铄走山中。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是苏轼所写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向子玉邀请刁丈一起游玩金山的心情,并对刁丈的高龄和精神状态表示赞叹。
诗词中文译文:
子玉以诗邀请刁丈同游金山,
我们长久未能相见,
难以在你面前谈论年迈的感受。
但我听说你已经八十一岁了,
却依然精神焕发,行动敏捷地走在山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刁丈的敬佩和钦佩之情。诗人苏轼向子玉发出邀请,希望与刁丈一同游览金山。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他们很长时间没有见面,无法在面前亲自谈论年迈的体悟和经历。尽管如此,苏轼听说刁丈已经八十一岁,但他仍然精神矍铄,活力四溢地在山中行走。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刁丈高龄的敬重和对他精神状态的钦佩。刁丈的高龄并没有使他沉沦于衰老,相反,他的精神焕发和行动敏捷让苏轼感到惊叹。这种对生命力和热情的赞美,反映了苏轼对刁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赏。
这首诗词通过对刁丈的描写,间接表达了对长者的敬仰和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崇尚。它提醒人们应该珍视年长者的智慧和经验,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论年龄如何都要保持奋发向前的精神。诗词中的金山象征着美好的目标和追求,是人们追寻幸福和成功的象征。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对刁丈的赞美,展现了苏轼对高龄者的敬重和对积极生活态度的崇尚,同时也传达了追求理想和幸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自下观上,无限富贵。自上观下,无限贱贫。自心观物,何物能一。自物观心,何心不均。
年苦志不求奇。公寻者希。夷猛悟笑微微。华枉用机。予偃,婴肥。宫祥瑞围。传心印谨相依。灵神自飞。
征衣消尽洛阳尘,泣向东风拭泪痕。不及青春归有信,一年一别乐游园。
春晚城南十里陂,亭亭独立见奇姿。品流不落松竹後,怀抱惟应风月知。旋拂乱云成小伫,重携芳榼卜幽期。佳人空谷从来事,莫恨桃花笑背时。
老去疏慵厌仕途,归来林下学真如。不思身外千般事,只占人间一味愚。但得清尊长对客,纵添白发亦从渠。世间达宦多忧畏,胸次还能似我无。
气不通,脚膝患。云母膏,敷贴常常备办。破伤风、要可何如,花蕊石细掺。治心病,清神散。医性僻,附子理中丸弹。灵宝丹、服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