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不道妨行色,碍眼仍须彻帽裙。
愿借仙人白鹇尾,自家亲扫北山云。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是宋代诗人李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清净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中文译文:
我爱山峦,不妨碍我的行色,
尽管它妨碍我的视线,我仍然要穿行其中。
我愿意借用仙人的白鹇的尾巴,
亲自清扫北山的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山峦的喜爱,他认为山峦的存在并不会妨碍他的行程,相反,它们给他带来了愉悦的感觉。尽管有时候山峦阻挡了他的视线,挡住了他的行路,但他仍然保持着对山峦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他不怕被山峦所遮挡。
诗中还出现了仙人的白鹇,白鹇是传说中神仙的坐骑,象征着纯洁和祥和。诗人希望能够借用白鹇的尾巴,以表达他对山峦的敬意和对纯洁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亲自扫除北山上的云雾,意味着他渴望拥有宁静祥和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整首诗情感平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山峦的美丽和仙人的形象,展示了他对自然与神秘的向往,以及对纯洁和宁静的追求。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给人一种静谧而奇妙的感觉,引发读者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独出诸峰表,周围一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擎天。湖浪动星际,荷花生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神仙。
默默曹自得,劳劳非吾任。不与君子逢,谁复明此心。偶客来自南,口有千里音。知无木索勤,颇复山水吟。对之为一笑,欣如获千金。宣城风物佳,古语昔已忱。太平又其有,道途邈幽深。溪流渺弯环,山劫屹抱临。况复寂寞人,黄绶事陆沉。公田秫既收,客席酒屡斟。悔予昔南浮,不往
小旗短棹西池上,青杏煮酒寒食头。绿杨阴里穿小巷,闹花深处藏高楼。紫丝络马客欲起,锦袖挽衣人相留。逢春倚醉不自醒,明朝始对春风羞。
海滨龙市趁春畲,江曲鱼村弄晚霞。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
少室传来兔角杖,千圣护持为顶相。虎踞龙蟠势未休,云影山形冷相向。有时闲倚在虚堂,寥寥匝地凝秋霜。有时大作师子吼,德峤临际何茫茫。今日提来还不惜,分明普示诸知识。解拈天下任横行,高振风规有何极。
夺得骊珠即便回,小根魔子尽疑猜。拈来抛向洪波里,撒手大家空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