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爲名,改字履善,中举后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开庆元年(一二五九)爲宁海军节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书正字,累迁着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迁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宁国府。六年,召除军器监兼学士院权直,以忤贾似道,罢。九年,起爲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赣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应诏勤王,除枢密副都承旨,浙西江东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抚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枢密使,诣元军议和,被拘。押至镇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同年五月,端宗继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景炎二年,败于空坑,出南岭。三年,授少保、信国公,移屯海丰,军溃被执北行,在道绝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终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着作遭难后散佚,元元贞、大德间其乡人辑编爲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编次爲诗文十七卷,另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传世。事见本集卷一七《文山纪年录》,《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文天祥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张元喻刻《文山先生全集》爲底本,校以明景泰六年韩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简称韩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山集》(简称四库本)。《集杜诗》各本诗句诗题都有舛误夺漏,酌据《杜少陵集》(简称杜集)订补。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自汶阳至郓》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自汶阳到郓城的旅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生活困苦和时代不公的感叹。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困苦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时代的不满。
诗的开头,作者用“渺渺中原道”来形容自己所处的旷远而辽阔的中原大地,暗示了他的旅途漫长而艰难。接着,他表达了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称“劳生叹百非”,意味着他对百般困苦的感叹。
接下来的两句“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遭受的风雨侵袭和泥泞的困扰,形象地展示了他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幸。
接着,作者写道“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对心愿与现实不符的遗憾。这句诗意味着作者的视野受限,心中的愿望与现实的差距。
最后两句“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提到了古代圣贤孔子曾经在鲁国辗转流亡,最终回到了齐国。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自己的处境的反思,他可能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孔子一样,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摆脱困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困苦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时代的不满。同时,通过引用孔子的例子,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平生食肉吾无相,雨甲烟苗足慰贫。几日山行更无此,况堪拈米恶于尘。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
蜀天向腊寒未极,倚槛绵睇亭皋分。一萍团红江上日,数盖淡白楼头云。杯中竹叶与谁举,笛里梅花那忍闻。愿君枉步数相劳。他时离绪徒纷纷。
吴僧诵经罢,败衲倚蒲团。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念芳钿委路,粉浪翻空,谁补春痕。伫立伤心事,记宫檐点鬓,候馆沾襟。东君护香情薄,不管径云深。叹金谷楼危避风台浅,消瘦飞琼。梨云已成梦,谩蝶恨凄凉,人怨黄昏。捻残枝重嗅,似徐娘虽老,犹有风情。不禁许多芳思,青子渐成阴。怕酒醒歌阑,空庭夜月羌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