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得紫玻璃,凿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紫花砚》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郑獬。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耕得紫玻璃,凿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块紫色花纹的砚台。诗人将砚台的制作过程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对艺术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的赞美之情。通过描述砚台的色彩和形状,诗人展示了它的独特之处,并以此寄托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块紫色花纹的砚台,通过对砚台的制作过程进行诗化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艺术和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欣赏。紫花砚被耕制出来,将其比喻为紫玻璃,显示了其珍贵和独特的价值。砚台被凿成天马蹄的形状,将其与天马相联系,使得砚台的形象更加优美和神奇。
诗中提到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这些诗意的描写使得砚台更加具有诗情画意。润应通月窟,暗示砚台的墨汁能够流通无阻,如同明亮的月光能够透过洞窟照亮一样。洗合就云溪,则是指墨汁在砚台中混合搅拌,如同云雾在溪水中汇聚流动。这样的描写使得砚台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诗意。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富有想象力的画卷,将人造物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示了作者对于艺术和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词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赏读之余也能感受到艺术和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