薨薨飞蠓哦空檐,跃马官尘日上船。
故步明知常失却,剡溪兴尽不须前。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诸公招饮不赴诗送酒》是宋代阳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薨薨飞蠓哦空檐,
跃马官尘日上船。
故步明知常失却,
剡溪兴尽不须前。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阳枋对友人招宴而无法参加的感慨和思考。诗中通过描绘昆虫在空檐飞舞、马匹行经官道、自己熟悉而又常常错失的步伐,以及剡溪昔日情趣已尽的景象,来表达作者内心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于生活变迁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行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首句以“薨薨飞蠓哦空檐”描绘昆虫在空檐间飞舞的景象,表达了光阴流逝的无情,人们的一生如同昆虫短暂而匆忙。接着,“跃马官尘日上船”描绘了马匹在官道上奔驰的场景,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匆忙奔波的生活状态。第三句“故步明知常失却”,表达了作者对于熟悉而又时常错失的生活步伐的思考,呈现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活机遇的感叹。最后一句“剡溪兴尽不须前”,通过描绘剡溪景色已无昔日情趣,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时光消逝、无法再现的遗憾和无奈。
这首诗词通过对于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绘,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慨。它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于人生无常的思索,引发读者对于时光流逝和生活变迁的共鸣。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词也呈现出一种恬静和宁静的意境,给人以静心思考的机会。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四百鸾皇羽翼成,高低轻重出权衡。他时俱作公卿去,夸是王家门下生。
论诗论画复论禅,三绝门风海内传。可惜语儿溪畔路,白头无分棹归舷。
里社久相从,知君阴有功。救人多药喜,持论耻雷同。素业诸郎在,浮生一梦空。凄凉宋清传,健笔愧河东。
疏林堕栖鸟,寒潭悲卧蛟。与松为老伴,唤月结清交。檐滴冰为箸,梅添玉作梢。丰年何以报,作颂纪南郊。
不肯呈身觅举,那能随俗为官。梅花寒_书窗月,一味漂阳酸。梅里无边春事,书中千古遐观。邻翁不识清闲乐,惊见满堂欢。
秋堂羸病起,盥漱风雨朝。竹影冷疏涩,榆叶暗飘萧。街径多坠果,墙隅有蜕蜩。延瞻游步阻,独坐闲思饶。君居应如此,恨言相去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