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江浦夜漏水,敛衽窃听独激昂。
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
自従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
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
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
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舟中听大人弹琴》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船中聆听大人弹琴的情景。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江浦的夜晚,琴声如漏水般激昂,我谦卑地侧身倾听。风吹拂着松树,瀑布的声音清澈动人,但我更钟爱玉佩的铿锵声响。自从郑国和卫国的雅乐遭到破坏,古老的乐器残缺不全,世人已经忘记了它们。千家万户都凋敝寥落,只有孤零零的一把琴留存着,它像是一位不朽的仙人,目睹着兴亡的变迁。然而,世人不欣赏这种独立的返古之风,他们强求新曲要铿锵有力。微弱的琴音轻轻摇曳,时而转变,几声如笙簧般轻盈。现在,冷酷无情的木头依然存在,何况那些古老的情感早已消逝不见。江水空旷,月亮升起,人声渐息,夜深了,请继续弹奏《文王》之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自身的观察和感受为基础,通过描写夜晚在船上倾听琴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中,苏轼首先描述了弹琴的声音,夜晚的江浦中,琴音如漏水般激昂,展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接着,他表达了对乐器的喜爱,尤其钟情于玉佩的铿锵声响,显示了他对美妙音韵的敏感和独特品味。
接下来,苏轼回忆了郑国和卫国雅乐的衰败,古乐器的残缺和被遗忘,抒发了对传统文化沉沦的悲悯之情。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忽视,导致了这些古老乐器的凋零,只有孤独的一把琴幸存,象征着古老智慧的延续和见证者的存在。
然而,苏轼指出,现代人更倾向于追求新颖的音乐,对于这种返古的风格不感兴趣。他以微弱的琴音形容这种返古之风的渐行渐远,几声如笙簧般轻盈,传递出对传统音乐的细腻描绘。
最后,苏轼描述了江水空旷、夜深人静的情景,邀请琴师继续演奏《文王》之曲,表达了对古老音乐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整首诗词以苏轼自身的情感和思考为基础,通过对琴声、乐器、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对比,传达作者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他表达了对古老乐器的珍视和对传统音乐之美的赞美,同时抱怨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对返古之风的排斥。这首诗词通过音乐的描写和对古老乐器的思考,以及对现代审美趋势的反思,展示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对美学价值的追求。
秋雨移弦望,疲痾倦苦辛。忽对荆山璧,委照越吟人。高高侵地镜,皎皎彻天津。色丽班姬箧,光润洛川神。轮辉池上动,桂影隙中新。怀贤虽不见,忽似暂参辰。
有客相过风雨秋,唾飞珠玉胜珍羞。但知女似谢道蕴,不道吾为马小游。
黠鼠穴居工匿形,宵窃吾余频有声。狸奴已老无足忌,对面侮人渠得志。韩卢行载云来孙,平时御盗严司存。小施逐兔腾山力,不露爪牙潜有获。主人高枕终夜安,论功法吏能扫奸。绳以汉家三尺律,鼠罪贯盈猫不职。
山县逢元夕,东风雨溅灯。渔篝临远浦,鬼火附寒藤。酒市可罗雀,官僚皆曲肱。狂歌吾老矣,犹记旧时能。
东风似客。醉里落花南又北。客似东风。携手斜阳一笑中。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我怨佳人。憔悴江南不似春。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