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

刺桐花发草如蓝,欲卸绵袍剪紵衫。
一夜春霜忽如雪,江南天气不家蚕。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经过青溪道,进入歙县的情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

刺桐花发草如蓝,
欲卸绵袍剪紵衫。
一夜春霜忽如雪,
江南天气不家蚕。

诗意:

这首诗词以舟行途中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作者所见所感。首句提到刺桐花盛开,草地呈现出蓝色的色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接着,作者表达了自己欲将厚重的绵袍和珍贵的丝织衫脱下的心愿,意味着他希望能远离尘嚣,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然而,第三句却突然描绘了一夜之间春霜如雪的景象,这与江南的温暖气候和适宜家养蚕的环境相悖,暗示了一种不寻常和不可预测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美丽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变幻的思考。刺桐花盛开的景象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也强调了自然界的美妙和多样性。作者希望能够解脱束缚,回归自然,抛弃繁琐的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然而,第三句的春霜如雪却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期待,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幻无常。这种变化既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警示,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追求的反思。

整首诗词短小精炼,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思索和共鸣的空间,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 《蒙恩易镇豫章丐假还乡途中偶成十七首》

    睡里闻风雨,吾行拟暂停。起来搔首坐,喜见一天星。

  • 《樱桃》

    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

  • 《送黄爱梅过西湖》

    紫牡丹开竞洛豪,春风吹面看栽桃。琼琚多少非初服,却笑梅花不入骚。朱顶千年去不回,两峰南北白云堆。谁人得似黄公子,不爱闲花尚爱梅。

  • 《与伯玉元衡大声兄弟饮》

    何方应雨落,此地只凉生。杯酒偶相属,晤言聊叙情。登楼念王粲,促席想渊明。乡里无新故。情亲总弟兄。

  • 《两木》

    绿橘生西山,得自髯翁家。云此接活根,是岁当著花。俛仰乃十霜,垂蠹纷相遮。芳意竟寂莫,枯枝谩槎牙。风土谅非宜,翁言岂予夸。会令返故山,高深谢污邪。石液滋旧根,山英擢新葩。黄团挂霜实,大如崆峒瓜。当有四老人,来驻七香车。

  • 《赠苏召叟》

    苏子出俦辈,翩如天际鸿。才华刮眼膜,文字愈头风。岂止千人见,真当四海空。老夫虽耄矣,此论不妨公。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