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岸儿童看客过,人烟近处放牛多。
万株漫自栽桑柘,一缕何曾织绮罗。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描绘舟行在青溪道中进入歙县的情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立岸儿童看客过,
人烟近处放牛多。
万株漫自栽桑柘,
一缕何曾织绮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舟行在青溪道中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岸边的孩童和路过的行人,以及近处放牛的村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句"立岸儿童看客过"表现了岸边的孩童立在岸上,观看船上的过客。这一景象生动地展示了船行的热闹场景,也抓住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
第二句"人烟近处放牛多"描绘了船行经过的地方附近有人烟,牧民放牧牛羊。这一句反映了当时乡村的宁静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
接下来两句"万株漫自栽桑柘,一缕何曾织绮罗"描绘了大片的桑树和柘树,以及由此产生的丝绸织物。这里,诗人通过描绘桑柘树木和织绮罗的过程,表现了当时的农业和丝绸产业的兴盛繁荣,也彰显了社会的富裕和文化的繁荣。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宋代乡村的美丽和繁荣。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给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觉,也体现了方回对家乡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繁荣的向往。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晒蓑台子上,载酒共跻攀。竟日何妨醉,看云终是閒。千丝平岸柳,一发别州山。颇亦关乡念,春深未得閒。
竹寺青灯永夜,江城黄叶高秋。当时文物尽交游。更为笛声怀旧。牢落一生羁思,风流万斛诗愁。强邀从事到青州。酒病绵绵越瘦。
下嫁戎庭远,和亲汉礼优。笳声出虏塞,箫曲背秦楼。贵主悲黄鹤,征人怨紫骝。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雪月照梅溪畔路。幽姿背立无言语。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成处士横斜句。浑似玉人常淡伫。菱花相对盈清楚。谁解小图先画取。天欲曙。恐随月色云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