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时盗贼起风尘,战血苔痕几度春。
古庙仅能存大树,荒山犹自少行人。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以舟行在青溪道中进入歙县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盗贼的困扰和对荒凉景象的感叹。
诗中通过描绘乱世盗贼的兴起,展现了时代的动荡和不安。作者提到"乘时盗贼起风尘",暗示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地生活。
然而,即使在如此动荡的时代,作者仍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他描述了"古庙仅能存大树",说明古老的庙宇已经残破不堪,只有一棵高大的树依然屹立。同时,他提到"荒山犹自少行人",强调了荒凉的山野中行人稀少的景象。这些描写传达了一种荒芜和孤独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乱象和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世间的无奈。尽管人们在战乱中受苦,庙宇荒废,山野荒凉,但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仍然存在,给人以一丝希望。这种对自然与人世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时代困境的反思,是这首诗的主要诗意。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乱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的追求。诗中的意象和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动荡而荒凉的时代,反映了人们在乱世中的挣扎和对宁静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甲寅诏下兴贤才,吴中多士轰春雷。门外鹄袍那可数,一人独上黄金台。宦途诘曲容下得,直向东海窥蓬莱。蓬莱水阔云气浮,眼看健翮摩天游。故乡六载不归去,老尽西风菊径秋。归来四壁亦不恶,人羡锦衣君不觉。馆姓茂苑正凄凉,古汴黄河复漂泊。问乡安在迟一见,承恩内直金华殿。
建溪珪璧能圆方,万钱一啜人轻偿。奔胜千里羞贡篚,天应不数金钱纲。侯家钱如大国楚,陵肉渑浆推大户。早知烦滞厌膏粱,贵此新香两三数。一朝百室困干戈,在十于今或去五。老工既死无黄刑,仿佛儿孙追故步。谁令远寄山泽仙,来洗沈疴太华巅。攻顽治癣恨无术,且共山头玉井莲。
阅世有顺逆,飞埃噎空虚。旷怀略外物,曲士乃拘墟。
岁晚来寻黄处士,小艇晓入东溪云。水生柳下鹅鸭喜,日出沙头沤鹭分。枸杞子香浮茗碗,枇杷花气杂炉薰。却怜清会难频得,明日南江又忆君。
山城丰货集,富庶如丰年。市有醉人卧,野无饿莩眠。天目会深秀,余不流清妍。山花堕酒琖,水鸟上渔船。禄薄吏如隐,心閒令欲由。人言风土美,我羡长官贤。何须论赤望,此地称华颠。
雨过江山丽,春深笋蕨肥。扶藜苍藓破,移榻乱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