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上先生教子时,义方题榜贴亭楣。
当年此地开师席,今日其言入制词。
乡里共传为盛事,鬼神相助使前知。
后人若续成都记,第一详书不可遗。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周思道如诏亭》,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同所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回想当初繁上先生教导儿子时,
为义方而在榜贴亭楣。
当年在此地开设师席,
如今他的言辞被纳入制词。
在乡里广为传颂,成为盛事,
众神鬼助力,早有预知。
如果后人能继续成都记述,
详尽记录不可遗漏。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繁上先生在教育儿子时的情景,他为了义方(一种纲常道德学说)而在榜贴亭楣上题字。当年他在这里开设了师席,教导学生。现在,他的言辞被纳入制作诗词的范畴。这一事件在乡里广为传颂,被认为是一件盛事,众神鬼也似乎助力使人能提前预知。如果后人能继续详尽地记录成都(指成都府,即古代四川地区)的记述,这首诗就是第一本详细的著作,不可遗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繁上先生教导儿子的情景和其影响力的传承。作者通过"繁上先生教子时"和"当年此地开师席"这两句,把读者带回过去,展示了繁上先生的教育成就。而"今日其言入制词"则表明他的言辞成为了制作诗词的素材,显示了他对后世的影响。
诗中提到的"乡里共传为盛事"和"鬼神相助使前知",暗示了繁上先生的教育成就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且似乎受到了超自然的助力与赞助。这种赞助可以理解为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承,以及社会对于优秀教育的认可。
最后两句诗中的"后人若续成都记"表达了作者的期望,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详细地记录成都的历史,特别是繁上先生的教育事迹,以便后世能够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教育传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示了繁上先生教育事业的荣耀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优秀教育的传承和记录的重视。
草草杯盘灿烛光,故人相对水云乡。涛江君去访秦望,丘壑我归为楚狂。活国未逢三折臂,忧时空转九回扬。绝怜明发成南北,梦寐全无夜太长。
抱病喜清夜,形羸心独开。不知药鼎沸,错认雨声来。岁晚灯烛丽,天长鸿雁哀。书生惜日月,欹枕意茫哉。
茅舍松棚隔小桥,碧帘斜挂竹篱腰。猪头煮去和皮擘,牛肉秤来带骨烧。村酒不图邀客醉,野花复喜向人娇。归舟不用撑明月,只倩西风借晚潮。
松竹林中一钜儒,逢人开口是玑珠。三年讼简狱生草,百里刑清鞭用蒲。直节正当裨黼扆,高情何事忆枌榆。送公归后慵回首,尺素西风恐雁孤。
化工余巧惜别春残,更发浓芳牡丹。檀点藏心殷胜缬,异香迎鼻酷如兰。琼楼窈窕仙家宅,云叶低垂醉里冠。自有殊功存药录,不当独取郑诗看。
长安清明好时节,只宜相送不宜别。恶心床上铜片明,照见离人白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