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肌肤总道充,面前无处不相逢。
为何南北多岐士,动隔江山千万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诗词:《中庸·道不远人五首》
作者:陈普(宋代)
中文译文:
毛发肌肤总道充,
面前无处不相逢。
为何南北多岐士,
动隔江山千万重。
诗意:
这首诗以"道不远人"为主题,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无所不在的。诗人通过描述毛发和肌肤,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连接。不论在何处,人们总能相逢相识,这种相遇不受地理和政治的限制。然而,诗人也思考了南北分隔和士人的多样性,暗示着尽管有着千万重山河的隔阂,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仍然存在。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毛发和肌肤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象征着最微小的细节和亲密接触。面前无处不相逢的句子,传达了人们相遇的频繁和无拘束的情感交流。
诗中的问题"为何南北多岐士,动隔江山千万重"引发了人们对南北分隔和士人的多样性的思考。这种对差异的思考使诗歌更具深度和探索性。尽管存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隔阂,但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能够跨越这些障碍的。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的价值观。
总之,陈普通过《中庸·道不远人五首》这首诗,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尽管地理和政治上存在分隔,但人们的相遇和联系始终存在,这种联系超越了物理的距离和社会的差异。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辨和情感追求,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词。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
六州斋榻釂分鹅,谁料延平最解歌。蒲孤崔姝白楼少,阖闾吴馆治容多。频烦画戟凝芗寝,辍选鸾篦插皂罗。勿俾台山洞天侣,眇无刘阮醉颜酡。
一自梁园失意回,无人知有掞天才。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
涵秋古涧落珠旒,几欲相将作胜游。芒屩未穿心已懒,不如莫莫且休休。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积翠林塘十亩阴,雨中不觉变流音。江山万里登楼眼,宇宙千年隐几心。有客不来还日暮,掩书无语自春深。倚阑欲数排檐竹,故故飞花点袖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