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前散袂能忘扇,月下题诗不用灯。
万士清宵鏖棘庑,一年秋色满桐城。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中秋桐城观举子》是宋代文人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秋风吹拂下,散步于桐城的举子能够忘却手中的扇子;
在明月的照耀下,无需灯光就能在月下题诗。
桐城的万士(指学子)在这个清静的夜晚都聚集在茂密的竹林中,共同度过;
一年的丰收季节,秋色将整个桐城装点得如诗如画。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举子们对于桐城的热爱和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在风中散步时,举子们不再需要扇子遮挡;在明月的照耀下,他们能够在无需灯光的情况下写下诗篇。桐城的万士们在秋天的夜晚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这个宁静而美好的时刻。整个桐城都被秋天的色彩所装点,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赏析:
《中秋桐城观举子》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中秋夜景。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举子们对桐城的深厚感情和对秋天的热爱。诗中的“风前散袂能忘扇”以及“月下题诗不用灯”表达了举子们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心旷神怡的情绪和对自然的融入感。而“万士清宵鏖棘庑,一年秋色满桐城”的描绘,则展示了桐城的士子们在这个夜晚的欢聚和对丰收的庆祝。整首诗以简短的句子和凝练的语言,将中秋夜景的美好和人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受。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中秋夜晚和桐城的独特感受。同时,诗中使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使整首诗词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欣赏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秋天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于宁静美好时刻的追求。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鸟依山,鱼依湖,但有所有无所无。轻舟沿溯穷远近,肩舆上下更传呼。翩然独往不携孥,兼擅鱼鸟两所娱。困依岩石坐巉绝,行牵翠蔓随缠纡。道逢勤思访其庐,诵诗清切秋蝉孤。隐居羞踏陌上土,何人起爱轮下蒲。水南巷中罗百夫,鸡鸣朝谒至日晡。人生变化安可料,怜汝久遁终无图。
春风最窈窕,日晓柳村西。娇云光占岫,健水鸣分溪。燎岩野花远,戛瑟幽鸟啼。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万念如虫竞蚀心,一身如影欲依形。十年离味从头记,尔许凄凉总未经。
远山云抹半横簪,野色昏明水浅深。庭外沉沉人不到,凛然玉雪对疏林。
永遇英雄际会时。垂天鹏翼逐云飞。退朝日上青花道,催直霜零赤雁池。鸣汉履,侍唐眉。渭川莘野晚追随。归来仍对金銮老,三峡词源气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