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冬种牡丹,明年待看花。
春条始秀出,蠹已病其芽。
柯枯叶亦落,重寻但空槎。
朱栏犹照耀,所待已泥沙。
本不固其根,境朝谩咨嗟。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种牡丹》是一首宋代诗词,由曾巩所作。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经过寒冬的种植牡丹,明年才能欣赏花朵。
春天的枝条开始展现,虫害已经侵害了芽苗。
树枝干枯的叶子也已凋落,再次寻觅只有空槎。
红色的栏杆依然照耀,但等待的只有泥沙。
本来根基并不稳固,环境的变迁让人感叹叹息。
诗意:
这首诗词以种植牡丹的过程为主线,通过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诗人以牡丹作为隐喻,暗喻了人生的经历和命运。诗中牡丹的种植经历了冬天的寒冷、春天的复苏,但却受到了虫害的破坏,生长环境的变迁也使得牡丹的根基不稳固。这种种种变化和困境,让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赏析:
《种牡丹》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通过描绘牡丹的生长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牡丹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寄托了诗人对于命运变迁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的前两句"经冬种牡丹,明年待看花"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及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牡丹的新芽,却被虫害破坏的情景,暗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难。
诗中的"柯枯叶亦落,重寻但空槎"表达了生活中的失望和迷茫。尽管牡丹的栏杆依然照耀,但它们等待的只有泥沙,反映了人生中的期待破灭和现实的残酷。
最后两句"本不固其根,境朝谩咨嗟"则是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脆弱性的深刻思考。牡丹的根基不稳固,暗示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境朝谩咨嗟"表达了对环境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以牡丹的生长过程为线索,通过描绘具体的景象和情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它通过牡丹的经历,寓意了人生中的挫折、无常和脆弱,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轻肥马上郎,枯槁林下士。声名斲自然,势利焚和气。智人不骇俗,同朝皆用事。物外有华胥,时时梦中至。
盛生东出关,白下桃花满。相逢南阳田,目寄孤云远。君归江国正鸣鸠,草绿空矶燕子愁。与尔期登雨花阁,六朝何处楚江流。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