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亦故无他,须是识中和。
心上语言少,人间事体多。
如霖回外旱,似药起沉痾。
一物尚不了,其如万物何。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中和吟》是宋代哲学家、文人邵雍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和吟
性亦故无他,
须是识中和。
心上语言少,
人间事体多。
如霖回外旱,
似药起沉痾。
一物尚不了,
其如万物何。
中文译文:
内在的本性亦然,没有别的东西,
必须明白中和之道。
心中的语言少,
人世间的事务繁多。
犹如雨露滋润干旱之地,
犹如良药医治深重的疾病。
单单一个事物都难以满足,
又何况万物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邵雍对于中和之道的思考和感悟。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邵雍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其他复杂的东西,而是应该明白并追求中和的道理。他认为人心中的言语应该简洁,不要多言,而人世间的事务却是繁杂无尽的。这种表达方式似乎在传达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强调了内心宁静与外在世界的纷扰之间的对比。
诗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表达中和的意境。诗句“如霖回外旱,似药起沉痾”将雨露滋润干旱之地和良药医治疾病进行了类比,强调中和的作用。正如雨露可以使干旱的土地恢复生机,良药可以治愈沉重的疾病,中和的力量也可以调和人心的纷乱和矛盾,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两句“一物尚不了,其如万物何”则表达了邵雍对于人类欲望的反思。他认为即使一个人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仍然无法满足,更何况面对千万万物的追求。这种对欲望的深思熟虑,表达了邵雍对于人生追求的超越和对于内在平静的渴望。
总的来说,邵雍的《中和吟》在表达中和之道的同时,通过简洁的词语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内心平静的境界。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对于人们追求内心和谐与平静的生活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卮春酒送离歌,花落敬亭芳草多。欲问归期已深醉,只应孤梦绕关河。
竹迷谁定知迷否,趁取滂沱好雨初。栽向凤池吹律处,劚従芸阁杀青余。迎风一啸朝回早,弄月相差直宿疏。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仲冯方作左史,必与贡父并直于此。〉
君能多益办,我鼓再而衰。安得催诗雨,心摇毕月离。
梦裹思归问故乡,明明说与尚徉狂。白云尽处重回首,无限青山对夕阳。
平生与俗马牛风,落魄人间亦未穷。绿绮奏终香缕碧,乌丝书罢烛花红。梦中吴蜀山川近,醉後周秦战伐空。投老飘然君勿笑,也胜鱼鸟在池笼。
日上小窗东,禽鸣高树中。乐哉容膝地,著此曲肱翁。香迮常迟散,儿来亦旋通。所惭贪坐睡,铅椠少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