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事业宋名臣,颍上轻投未老身。
葛水衣冠凄欲断,沙溪泉石郁空陈。
高山踞视废兴事,乔木坐邀来往人。
碑未失真公手泽,中余廊庙旧精神。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至沙溪拜六一先生墓》是宋代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已故名臣六一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并通过对墓地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岁月更迭中的废兴之感。
诗词以沙溪墓地为背景,通过描绘墓地中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六一先生的崇敬之情。诗词以自然景物为线索,展示了墓地的凄寂和荒芜,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感慨。
诗词中的“葛水衣冠凄欲断”描绘了墓地中的景象,葛水是指墓碑上的苔藓,衣冠则代表已故先生的墓志铭。这句描写传达出六一先生的墓碑已经被岁月侵蚀,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诗词还描述了墓地周围的景物,如“沙溪泉石郁空陈”、“高山踞视废兴事”、“乔木坐邀来往人”。这些描写表明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依然壮丽,但人们的来去已经稀少,墓地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兴盛和繁华。
最后两句“碑未失真公手泽,中余廊庙旧精神”表达了对六一先生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诗词认为即使时光流转,墓碑仍然保留着先生的真实传世之作,而廊庙中的精神也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
整首诗词通过对墓地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对六一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岁月更迭中的废兴之感,展示了作者对先生事业和精神的赞美与传承。
古县周遭临水涯,中有胜地藏幽奇。向来墨绶不领略,付与渔樵轻弃遗。我乘苍螭上其顶,凭高小筑诛茅茨。未能隐去学鲁山,且可寻幽如退之。炊烟百堵共一市,民气稍稍春台熙。至尊岂为茧丝计,老令恨无桃李蹊。解衣一浣三年缁,微风碾碎青琉璃。鱼龙悲啸吹白浪,烟霭吐吞蒙翠微。
客心凛凛怯寒冰,拥褐无言夜漏深。河伯似知归意速,风号西北故相禁。春来归梦剧飞凫,夜半流澌拥舳舻。似胜去年彭蠡口,雪封庐岳浪翻湖。朝来县令借长船,仍遣千夫上下牵。不惜琼瑶分众手,贪看雪片满河壖。轻纨破碎佩环流,颠倒锵鸣乱触舟。解绋投篙曾不顾,不知何处拥汀洲。
秋气平分夜,深阴乍散天。窥林初淡薄,照席忽孤圆。冷入诗毫健,光浮醉弁偏。嘉宾勿轻去,桂影正娟娟。
我访故人不待招,沧江谓广才容舠。离城五点寒更急,著岸两竿晴日高。别来书尺正坐嬾,老去鞍马何堪劳。明年淮上更携手,醉步卧虹千丈桥。
好是仲春渐暖,那堪寒食清明。万叠云山耸翠,一天风月为邻。在处华红柳绿,湖天浪稳风平。山禽枝上语谆谆,再三琐琐碎碎,嘱付叮叮咛咛。
兔丝附青松,松高丝亦长。何意秋风来,委蔓随飞霜。海行无信风,春行无信时。瑶轸曾误人,勿复欺新知。事君以红颜,欺我以白头。有夫莫令客,客心不可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