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溅溅嫩水通,野田高下绿蒙茸。
和风满树笙簧杂,霁雪兼山粉黛重。
万里有家归尚隔,一廛无地去何从。
伤春故欲西南望,回首荒城已暮锺。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为《至开元僧舍上方次韵舍弟二月一日之作》。下面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诗人描绘了一个僧舍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表达了对归家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下面是对每个句子的详细解析:
1. 溪谷溅溅嫩水通,野田高下绿蒙茸。
这两句描绘了溪谷中溅溅流动的清澈水流和广袤田野上翠绿的春草,给人一种静谧而生机盎然的感觉。
2. 和风满树笙簧杂,霁雪兼山粉黛重。
这两句表现了和风吹拂下,树木上飘荡着笙簧的音乐声,同时山上的霁雪使得山色更加妖娆,给人一种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之感。
3. 万里有家归尚隔,一廛无地去何从。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心系归家的思念之情。虽然千山万水之遥,但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家中。然而,当下却没有可以安身之地,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4. 伤春故欲西南望,回首荒城已暮锺。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伤感和对离别的留恋之情。他希望向西南方向眺望,寻找一线希望和温暖,然而当他回首看向荒凉的城市时,已是日暮时分,时间已经过去。
以上是对这首诗词的简要分析和赏析。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离乡思归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也给人带来了一种优美和婉约的感受。
地近轻数见,地远重一面。一面如何重,重甚珍宝片。自经失欢笑,几度腾霜霰。此心镇悬悬,天象固回转。长安秋风高,子在东甸县。仪形信寂蔑,风雨岂乖间。凭人报消息,何易凭笔砚。俱不尽我心,终须对君宴。
浮云凄惨日微明,沉痛将军负罪名。白昼叫阍无近戚,缟衣饮气只门生。佳人暗泣填宫泪,厩马连嘶换主声。六合茫茫皆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
开到牡丹春十分,不堪风雨尚纷纷。酒杯强适谁知我,药裹关心更念君。老去青衫甚蓝缕,愁来白发懒锄耘。稻针出水蚕初扫,惭愧耕桑每废勤。
物外无寒暑,从教岁月深。虚间浑属我,宠辱不惊心。贫乐知书味,诗豪借酒吟。山居何所有,万籁奏清音。
今日明光里。还须结伴游。春风开紫殿。天乐下朱楼。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陶令归来后,何人记若翁。难将五斗粟,换此一窗风。喜色均童稚,高情更菊松。悠然信天命,今昨定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