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分江湖寄此生。
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
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歷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僞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註》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爲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一、十二卷。
诗词的中文译文:
《鹧鸪天》
已经分离江湖,寄念这个生命。
长长的斗篷,短短的帽子,任由阳光和阴暗自由切换。
雨中扬桨,深水洲岛远远地,绑着船,斜阳下的艳丽画阁。
奇异而绝美的景色,在我心中无法忘怀。
何时才能再次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江湖中的女将宣示放弃她的双佩剑,渔父为何要独自清醒的嘲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意蕴含着离别和追寻友谊的主题。诗人表达了他已经离开江湖,寄望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他披着长斗篷、戴着短帽子,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他都能接纳与之相配的天气。诗中描绘了他在细雨中划桨,前往遥远的洲岛,系着船,而斜阳下的画阁在他眼前一览无余,给他带来了美丽而奇异的感受。诗人对于这样的情景保持着记忆深刻,他不会忘记这个奇异绝美的地方。诗中还表达了诗人的渴望,希望能再次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历和心境。最后两句,诗人描绘了江湖中的女将决定放弃她的双佩剑,而渔父却依然清醒并嘲笑她的决定。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江湖中人们各自不同的生活选择和态度,深化了整首诗的思想深度。整首诗以淡淡的离愁和追寻友谊的感受,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给读者带来深沉的思考和共鸣。
舴艋填芳渚,秋千闹粉墙。人争桃李节,吾忆藕花凉。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于穆明祀,莫如报功。灵之利泽,惠我无穷。齐以条志,币以过衷。抚宁四极,永锡登岂。
菊翁去后菊园荒,寿不如花尽自香。进学解成谁贝锦,题舆字湿已黄粱。众流出壑三秋暮,明月照松千仞罔。冷落僧炉数间屋,但留名节付贤郎。
翠葆扶疏傍药阑。乱红飘洒满书单。清明时节又看看。小雨勒成春尾恨,东风偏作夜来寒。琴心老尽不须弹。
当年辞气压朱云,老作皇家谏诤臣。章疏罢封无事日,朝廷犹惜直言人。题诗野馆光泉石,讲易秋堂动鬼神。棘寺下僚叨末路,斋心唯愿秉陶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