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底青青无限春。
落红飞雪谩纷纷。
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
书万卷,笔如神。
眼看同辈上青云。
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鹧鸪天·发底青青无限春》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头发的根底青青翠绿,春天的气息无限浓郁。
红色的花朵像雪花一样飘落,纷纷扬扬。
黄色的花朵也随着秋光渐渐老去,
为何要在尊贵的人面前显现自己。
读过无数卷书,笔法如神一般。
眼前看着同辈人已经登上青云,
却不允许儿童明白其中的奥秘,
只怕功名地位会更加逼迫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文人士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功名地位的思考。诗词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首句“发底青青无限春”描绘了头发根部的青翠和春天的气息,将自然界的美妙与生机与人的内心情感联系在一起。接着,诗人以“落红飞雪谩纷纷”形容红花飘落的景象,传递出时光流转不息、岁月无情的寓意。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疑问和无奈。黄花代表着衰老和凋零,随着秋光一同老去。作者意指自己的功名地位是否只能伴随着年华的流逝而渐渐消逝。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的学识和才华,他读过无数卷书,笔法如神。然而,他眼看着同辈人已经在社会上获得了成功和地位,却不能将其中的奥秘传授给年轻一代,担忧功名地位的压力对人们产生的逼迫和困扰。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功名地位带来的压力和困扰的忧虑。
寄来诗卷了无尘,想见家贫道不贫。真复远追前辈味,颇惊顿异去来人。驱车荡荡行须至,破的遥遥见已亲。换骨得仙内丹熟,可须浮海望三神。
忆昔游河梁,对床三夜语。平生慷慨心,远别颜亦苦。朔风黄叶深,尚记躯车去。君行已映林,我首犹屡顾。重经分手地,物色宛如许。怀人感河山,抚节惊寒暑。别来世事多,琐细不足数。惟有绿林徒,跳梁犹若故。汉南十二州,一半为盗据。向之西来师,猛鸷类熊虎。从以万马群,旌旃
西汜驰晖过,东园别路长。岁华唯陇柏,春事罢公桑。龟兆开泉户,禽巢闭画梁。更闻哀礼过,明诏制心丧。
张亦有所娶。适经其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以外兄见。夫已诺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诗寄张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后数日张君将行,崔又赋一诗以谢绝之。词曰:“弃置今何道,当
紫菊红萸开犯早。独占秋光老。酝造一般清,比著芝兰,犹自争多少。霜刀剪叶呈纤巧。手捻迎人笑。云鬓一枝斜,小合幽窗,是处都香了。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