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谢人世,诛茅乱峰曲。
三衣不着蚕,一饭长分鹿。
露滴秋迳松,烟蒙晓窗竹。
真隐澹无营,怡然心自足。
释文珦(一二一○~?)(生年据本集卷一○《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余。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文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及《诗渊》中所引录。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三卷。
《赠隐僧》是宋代高僧释文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僧谢人世,
诛茅乱峰曲。
三衣不着蚕,
一饭长分鹿。
露滴秋迳松,
烟蒙晓窗竹。
真隐澹无营,
怡然心自足。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高僧谢绝尘世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了高僧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选择远离纷扰,过简朴自足的生活。他不穿丝绸,不吃肉食,与蚕蛾无关,只靠一点野菜和山泉水维持生活。他的住所是在山间清幽的地方,清晨的烟雾笼罩着窗前的竹林,秋天的露水滴落在林间的松树上。高僧过着淡泊无欲的生活,心境宁静满足。
赏析:
《赠隐僧》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高僧的隐逸生活和内心的宁静境界。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露水、秋径、松树、烟雾和竹林,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通过高僧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诗词表达了对名利和物质欲望的超越,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作者通过对隐修生活的描绘,讴歌了隐逸主义的理念,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自由。整首诗词情感淡然,意境幽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境界,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午景帘栊静,薰风草木酣。谁知恭俭德,彩缕出亲蚕。
休吟稽山晚,听咏秦城旦。鸣鸡初有声,宿鸟犹未散。丁丁漏向尽,冬冬鼓过半。南山青沉沉,东方白漫漫。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朝车雷四合,骑火星一贯。赫奕冠盖盛,荧煌朱紫烂。沙堤亘蟆池,市路绕龙断。[子城东北低下处,旧号虾蟆池。]白日忽照耀
既将茅覆檐,复有松为盖。五里入山时,憩此得寒籁。曾无康乐游,但见云衲会。
宋时豪士石曼卿,帝命作主芙蓉城。我才比石万无一,半世虚负狂直名。年来似有丧心疾,荐共引鲧辜苍生。天诛未加公论沸,日夕惟待鼎镬烹。何哉异梦出非想,忽遇仙老谈真情。谓予夙是文昌相,漏泄轻举遭弹抨。帝令谪堕饱忧患,且使两足蹒跚行。追思善步不可得,忽升妙术矧敢轻。
参稽道德本无言,不二门开阐古先。多谢师尊传演教,要令后学悟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