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兮若蓬,摇落兮秋风。
或南兮或北,忽西兮忽东。
□□兮潦水,高之兮太空。
天翔兮征鸿,地泄兮鸣蛬。
皆一气□所使兮,曾不由夫我躬。
焉得三万六千日,无尽无藏兮惟杯中。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赠秋蓬王相士》
朝代:宋代
作者:方回
中文译文:
人生啊,像是一朵蓬草,随风摇曳,秋风吹散。
或南方啊,或北方,突然向西,又突然向东。
啊,像是一片滔滔流水,高过苍穹。
天空飞翔着征鸿,大地传来蛬鸣。
它们都是同样的气息所驱使,与我个人无关。
怎能拥有三万六千个日子,无尽无穷,只能存在于杯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个人力量的渺小。作者通过使用自然元素,如蓬草、秋风、流水和天空中的鸿雁,来表达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他描述了自己的存在如同一片漂浮的蓬草,随风摇摆,如同秋风将其吹散。他感叹着人生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朝向南方还是北方,突然向西或向东,都是瞬息万变的。
诗中的水流和天空中的鸿雁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的个人意志相对比。作者指出,这些自然力量统一驱使着一切,而与个人无关。人类在这个广袤的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诗人以一种深思熟虑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性和无常性的思考。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他提到了三万六千个日子,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数字,意味着长久的时间。然而,作者认识到时间的无尽无穷只是存在于杯中的幻觉,它们无法永远保留。这种观念传达了对生命短暂性和珍贵性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它呈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个人力量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城南车马地,行客过徘徊。野水寒犹入,余花晚自开。命宾曾授简,开府最多才。今日西州路,何人更独来。
寻常送客尚多愁,况是天涯寂寞秋。晓别蛩声黄叶寺,夜分渔火白苹洲。病余骨肉添新林,归后风烟忆旧游。何处何时又相见,青山长在水长流。
池上迎微风,柏间蹋凉月,冷然醉梦醒,一洗烦恼热。嗟予世外人,火食常呕噎。易求云表露,难觅太古雪,况欲试秘方,琼浆和玉屑。俛首居俗间,愁若鹰在绁。惟兹服月芒,比岁稍得诀,但令天无云,岂复计圜缺。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诗成独高咏,灵府炯澄澈。
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滴小黄。不会溪堂老居士,更谈桂子是天香。
愁挟诗来为护持,生知愁是赋诗资。有愁宁可无诗好,我愿无愁不作诗。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