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弦示良规,恤纬寓忧抱。
人为海鸥惧,谁谓屋乌好。
子别肯赠言,我愧未闻道。
药石十数字,唤醒知几早。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李尉归霅川》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佩弦示良规,
恤纬寓忧抱。
人为海鸥惧,
谁谓屋乌好。
子别肯赠言,
我愧未闻道。
药石十数字,
唤醒知几早。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李尉归霅川的赠言。诗中通过佩弦、恤维、海鸥和屋乌等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李尉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离别的惋惜之情。作者以自己的无知自愧,表示自己对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的追求,希望李尉能够注重自身修养并早日觉醒。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李尉归霅川的思念和寄托,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智慧追求的关注。通过佩弦示良规和恤维寓忧抱,作者表达了对李尉的敬佩之情,将其比喻为一位追求高尚道德和自我修养的人。海鸥和屋乌的比喻则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强调了李尉的卓越和与众不同。
诗中的“子别肯赠言,我愧未闻道”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无知的自责,他承认自己的见识有限,对道德智慧的追求还未达到李尉的境地。这种自省和自愧,体现了作者对李尉的敬重和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读者提出的道德警示和自我反思的呼唤。
最后两句“药石十数字,唤醒知几早”则暗示了人生短暂而宝贵,提醒李尉及其他读者要珍惜时间,早日觉醒并追求智慧。这种以数字为喻的表达方式,使得诗词更具启示性和警示作用。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比喻手法,传递了作者对李尉的敬佩、思念和对道德智慧的向往。同时,它也呼唤读者对自身的反思和提醒,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1]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余。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强敌寒盟,兵忽逾塞。公持汉节,迓客于界。控弦欻来。率土震骇。外臣桀傲,自矜强大。公誓不慴,有死无拜。杀身成仁,播美千载。
我欲挽住北斗杓,常指苍龙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江海蛉迎盖世翁,十年长我气如虹。独怜夙夜回天愿,移诵尪羸续命功。不朽扬云垂绝业,扶倾宗泽郁孤忠。列仙儒视人伦表,绰约飘髯酒颊红。
一冬晴明人不厌,腊月雪飞尤所喜。从古农占重三白,来年有秋预可拟。昨夜长风广莫来,号空卷地初停雷。斯须漫漫撒玉屑,千树万树梅花开。大地平铺皆一色,光辉未数琼瑶白。四山苍翠不可寻,但见凌空耸银壁。凭高四顾真奇观,日上扶桑朝不寒。昔人劳农享腊惟此时,更说来年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