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冰齿独徘徊,五百年前人姓雷。
为部罗川何处好,笑言京洛总看来。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雷僧》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名叫雷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蓬头垢面、牙齿如冰,孤独地徘徊在世间。诗中提到雷僧的姓氏是雷,而且他是五百年前的人物。晁说之以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雷僧的赞赏和对京洛(指当时的首都和古都)的嘲讽。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蓬头冰齿独徘徊,
五百年前人姓雷。
为部罗川何处好,
笑言京洛总看来。
诗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雷僧的景仰和对京洛的讽刺。雷僧的形象被描绘得颇为独特,蓬头垢面、牙齿如冰,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五百年前的雷僧似乎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他的存在使得诗词中的时间跨度变得更加广阔。晁说之通过这种手法,将雷僧的形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诗词中的“为部罗川何处好”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雷僧所居住的地方的好奇。这句话暗示了雷僧所处的环境可能并不理想,作者希望了解雷僧所在地的美好之处。
最后一句“笑言京洛总看来”,则是对当时的首都和古都的嘲讽。作者以幽默的口吻表示,无论是雷僧所在的地方,还是京洛,都值得一看。这句话既是对京洛的讽刺,也是对雷僧的赞美,暗示了雷僧的与众不同和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雷僧形象的描绘和对京洛的嘲讽,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诗词中的幽默元素也为作品增添了一丝轻松和趣味。
入林不厌深,避世不厌独。倦飞鸟知还,毋惮下乔木。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独倚小阑干。许多山。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出了长于过了桥,纸钱风裹树萧骚。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勤。四方岂是少贤士,千里犹能思故人。世态见多知可否,物情谙久识疏亲。我今老去甘衰朽,无补明时卧洛滨。
霏霏寒日陨清霜,勃勃阴风出土囊。尺木未阶龙久蛰,衔芦不稳雁斜行。仕涂田舍成三已,世态江湖合两忘。无术忧民缘底瘦,一杯豆粥爇心香。
茅檐入竹低,旷野时寓目。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何时稻登场,秋山响蓬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