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然诸念尽,木食貌常羸。
林下身虽老,人间事不知。
持经被艾衲,礼像爇枫脂。
不是忘形者,终难学尔为。
释文珦(一二一○~?)(生年据本集卷一○《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余。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文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及《诗渊》中所引录。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三卷。
《赠苦行僧》是宋代释文珦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苦行僧的生活态度和修行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泯然诸念尽,
木食貌常羸。
林下身虽老,
人间事不知。
持经被艾衲,
礼像爇枫脂。
不是忘形者,
终难学尔为。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远,通过描绘苦行僧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追求心灵超脱、超越尘世的境界。首句“泯然诸念尽”,意味着苦行僧已经摒弃了一切杂念,心境宁静纯净。第二句“木食貌常羸”,描述了苦行僧苍白瘦弱的外貌,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只靠食用树木的根茎果实维持生命。第三句“林下身虽老,人间事不知”,表达了苦行僧远离尘嚣喧嚷,不为世俗所扰,虽然年老,却对尘世的纷扰毫不知情。第四句“持经被艾衲,礼像爇枫脂”,描述了苦行僧持经诵经、穿着粗糙的袈裟,虔诚地敬奉佛像,以及燃烧香炉中的枫脂,表达了他们对于宗教仪式和修行的虔诚和奉献。最后两句“不是忘形者,终难学尔为”,表明苦行僧的修行境界非常高深,常人难以企及,他们不是普通人所能忘记尘世的形态,也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
这首诗词通过对苦行僧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超脱尘世、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状态。苦行僧以修行为己任,摒弃尘世的繁华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净。他们以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虔诚的修行姿态,展示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心灵解脱的追求。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苦行僧的境界,透过对苦行僧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追求超脱和修行境界的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1]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余。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强敌寒盟,兵忽逾塞。公持汉节,迓客于界。控弦欻来。率土震骇。外臣桀傲,自矜强大。公誓不慴,有死无拜。杀身成仁,播美千载。
我欲挽住北斗杓,常指苍龙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江海蛉迎盖世翁,十年长我气如虹。独怜夙夜回天愿,移诵尪羸续命功。不朽扬云垂绝业,扶倾宗泽郁孤忠。列仙儒视人伦表,绰约飘髯酒颊红。
一冬晴明人不厌,腊月雪飞尤所喜。从古农占重三白,来年有秋预可拟。昨夜长风广莫来,号空卷地初停雷。斯须漫漫撒玉屑,千树万树梅花开。大地平铺皆一色,光辉未数琼瑶白。四山苍翠不可寻,但见凌空耸银壁。凭高四顾真奇观,日上扶桑朝不寒。昔人劳农享腊惟此时,更说来年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