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赠刊印朱才俊》

科斗何年变篆字,至秦程邈翻为隶。
今人但习真草行,谁会六书三耦意。
篆所最难柱与圈,学打一圈费三年。
岂容臆决蔑师授,汩没形象迷傍偏。
九江法帖钟鼎刻,兵火以来犹可得。
人间亦有说文本,臣翱反切臣锴释。
朱生赠我古印章,奎躔壁度森开张。
自言少小嗜此艺,意俗径上阳冰堂。
细观刀笔最佳处,颇识传笺通训故。
苟焉糊口栖此身,元来亦是知书人。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赠刊印朱才俊》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对篆、隶、草、行、楷、隶等六种书法字体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对传统文字艺术的珍视和对当代人对书法的忽视的感慨。

诗词中提到了篆字和隶字的演变变化,以及如今人们只学习真草行字体,而不了解六书三耦(指六种字体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篆字的构造最为复杂,练习一圈需要花费三年时间,但如今的人们却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诗中也提到了九江法帖的钟鼎刻以及兵火之后仍可得的情况,说明即使经历了动荡的岁月,书法艺术仍得以保存传承。同时还提到了关于说文本的观点,以及臣翱反切臣锴释的情况,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对文字学和文字研究的关注与兴趣。

朱生赠送给作者古印章,作者称赞其刀笔之功最佳,并且他对传统文字艺术的理解和学习也相当深入。他自称年少时就对这门艺术情有独钟,一直在阳冰堂上学习。他细心观察刀笔的用法,对传统书信和古籍也颇有心得。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一直以知书达理的人自居。

这首诗词通过对不同字体书法的比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字艺术的珍视,以及对当代人对书法知识的忽视和缺乏深入学习的批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文字学和书法的热爱与坚持,以及对自身知识修养的自豪与自信。

  • 《壬寅九日》

    野老园篱江水东,溥溥夕露满幽丛。已教短发从天白,未厌秋花特地红。身世只今惟仗酒,安危从此不关侬。神交赖有陶征士,避地休官意颇同。

  • 《秋夕远怀》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 《崇恩寺》

    绀殿肇何年,古雅足幽赏。嵌空结宝盖,玲珑如绮幌。诚哉运斤手,巍然阅今曩。丹碧浮霄汉,斑剥亦苍莽。境界半村郭,清净绝尘壤。谛听万籁寂,时闻松风响。盛夏此中憩,纳爽思解网。聊以历三匝,情想为一荡。

  • 《偈颂一百六十首》

    彻骨彻髓道一句,三要三玄绝遮护。竺乾四七例皆迷,震旦二三浑未悟。我说是言非正邪,当机觌面休回互。殷勤为报云台公,俊鹰不打篱边兔,

  • 《次韵文少激祈雨有感》

    穷儒忧乐与民同,何况朱轮职劝农。终日虀盐供一饭,几时肤寸冒千峰。未须丘垤占鸣鹳,只要朝廷起卧龙。从此滂沱徧枯槁,爱民天子似仁宗。

  • 《飞雪亭》

    自荆入蜀路险绝,墨猿声中胆欲折。万州江头舍舟楫,又趣担簦穷岌页。危磴连云如积铁,乱石砭足十九跌。仆夫流汗马吐舌,遥望盘龙拄天胁。悬瀑落岩喷霏屑,中间有亭日飞雪。十里阴风寒入发,人言此地无六月。火云射地人不暍,谁知利欲所熏灼。以身试险车结辙,伐性焚和火如烈。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