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赠楚公》

曾闻半偈雪山中,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作者介绍

唐求,居蜀之味江山,至性纯慤。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放旷疎逸,邦人谓之唐隐居。为诗捻稿为圆,纳之大瓢,后卧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沈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至新渠,有识者曰:“唐山人瓢也。”接得之,十纔二三。今编诗一卷。

作品评述

《赠楚公》

曾闻半偈雪山中,
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
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
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
一枝红是一枝空。

中文译文:
曾听闻在雪山中默诵半部佛经,
翻动贝叶时通达法理。
修持般若智慧需牢固持守戒律的力量,
掉落的念珠叉谁能算作念经的功德。

云间的晨曦月亮很难被蒙上污点,
海上的虚舟自信地翱翔。
常听人说庭院中花色美丽,
但一朵红花只是一朵空幻的花。

诗意和赏析:
该诗写了一位叫楚公的人,通过听闻而表达了对他修行的赞美和敬意。诗中提到了佛教经典“般若经”的修行,将其比喻为在雪山中默读贝叶翻动时通达佛理的行为。诗人认为修行者应该坚持戒律,并以此加强自身般若智慧的修持。然而,诗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掉落的念珠叉谁能算作念经的功德?这种反问意味着内心对一切事物都应保持一种超越的观念。

接下来的两句诗以自然景物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楚公修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云间的晨曦月亮很难被蒙上污点,象征楚公修行的纯净和无私。海上的虚舟自信地翱翔,表达出楚公修行者的自由和超脱。

最后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雪山中的美丽花朵,即使看似鲜艳,也只是虚幻和空无。这里,红花象征着一切世俗的事物,在佛教中有“红尘”之称。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提醒人们要洞悉世间的幻象和虚妄。

整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修行者楚公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追求。通过对佛教修行中的思考和自然意象的运用,诗人将修行的境界与世俗的纷扰作了对比,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

  • 《杂咏四首》

    铿铿千古峄山桐,金石声来造化中。谁道元和无复致,为君堂上起薰风。

  • 《魏公草堂》

    有才不到青云前,无心常傍白云边。白云青云若流水,魏公草堂今在此。岚空烟断鸟飞迟,雪里溪寒客路迷。庭前忽见幽香草,扬袂临风折一枝。

  • 《翠萝亭书事》

    万壑初收雨,鸦声唁客劳。溪寒鱼队散,秋静鸟行高。碧嶂前兼后,青猿断更号。卷帘双眼远,绕舍绿周遭。

  • 《老叹》

    事与年俱往,心於世转疏。曼肤销欲尽,鬒发变无余。野店通赊酒,邻翁伴荷鉏。尚嗟余习在,梦课吏钞书。

  • 《大雨排闷》

    地润础流水,气蒸人脱裘。前知暴雨至,孰解老农忧?

  • 《秋怀十首》

    平生迂斋老,雅志在考槃。尘氛小败意,顾辄求辞官。谷中万松株,郁郁知岁寒。茯苓傥可掘,宁用菊为餐。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