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赞三十六祖颂》

阇夜多因地,昔为自在天。
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赞三十六祖颂》是宋代佛教僧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佛教思想中关于无我、无为、无作性的理念,以及对佛陀和三十六位祖师的赞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阇夜多因地,昔为自在天。
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

这首诗的诗意深奥,需要通过分析来理解。首先,"阇夜多因地"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地方,也就是菩提心的来源。"昔为自在天"表达了佛陀在无量劫前曾经是一位自在天的神灵。这两句诗意呼应,突出了佛陀的卓越背景。

接下来的两句诗"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则表达了无我、无为、无作性的佛法观念。"一契"意味着一种契合、一种理解或体悟,指的是人们通过证悟佛法的方式实现自我的觉醒。"无作性"强调了人们本质上没有独立的实体,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而是受各种条件因缘所影响。"大用得言前"则表示这种佛法观念的重要性,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境界。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陀和佛法的核心思想。它赞颂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故事,强调了无我和无作性的佛法观念。通过这首诗词,释印肃向读者传递了佛教的智慧和启示,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 《次韵林太渊二首》

    时贤多以刻为明,抚字催科鲜并行。闻旧吏民皆向化,喜新令尹不求赢。察帘外事非中道,立路傍碑亦近名。莫比寻常贵公子,长官清若一书生。

  • 《感怀二十四首》

    壶公下天阙,聊以观世纷。卖药汝南市,时人俱不闻。顾此非我徒,飘然乘白云。方驾双虬龙,被服九霞文。但见北邙阪,岧峣尽高坟。

  • 《颂古三十八首》

    觌面难藏向上机,家风千古为人施。银山铁壁重重透,赖有丹霞院主知。

  • 《感兴六首》

    扁舟彼何人,国霸始谋身。不知钓鱼翁,羞作故人臣。

  • 《课子二首》

    镜里颜添老,尘中虑渐轻。青袍宁再误,绿酒尚关情。抱瓮慵朝汲,荷蓑难自耕。诗书仍课子,吾计且儒生。

  • 《元朝(一作幽州元日)》

    今岁元日乐,不谢往年春。知向来心道,谁为昨夜人。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