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为云盖上垂旒,水和冰壶一击球。
似笋反生悬碧玉,如簪倒插挂青瑠。
外犹虎踞风回啸,内若龙蟠气转幽。
尚想初时开辟意,何时更共尔游休。
包恢(一一八二~一二六八),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调金谿簿。歷光泽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江制置司干官,通判台州、临安府,知台州,提点福建刑狱兼知建宁府,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浙西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湖南转运使。理宗景定初,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四年(一二六三),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度宗即位,召爲刑部尚书。咸淳二年(一二六六)进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 包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
《再和二首》是宋代包恢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石头成为云朵覆盖着高垂的旗帜,
水与冰壶相撞发出一声球击的声响。
犹如竹笋倒生悬挂着碧玉,
就像簪子倒插在青瑠上。
外表像虎蹲伏着风回荡的咆哮,
内在却像龙盘旋散发着幽深的气息。
仍然怀念初次创造的意义,
何时再与你共同游玩放松。
诗意:
这首诗以意象丰富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景象。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不同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创造力和探索的渴望。
首先,作者描述了石头如云朵般覆盖在高垂的旗帜上,展现了一种奇妙的景观。接着,作者描述了水和冰壶相撞的声音,象征着创造的力量和冲击。
然后,作者运用竹笋和簪子的形象来描绘石头上悬挂的碧玉,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这种倒插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反常和想象力的触发。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虎、龙的比喻来描绘这个景象的内在特质。外表上,它像一只虎蹲伏着,风回荡着咆哮声,表现出一种粗犷的力量。然而,内在却像一条盘旋的龙,散发着神秘而深沉的气息。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初次创造的思考和对未来创造的期待。作者渴望再次与这种创造力相遇,共同享受游玩和放松的时光。
赏析:
《再和二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构建了一幅奇幻而神秘的景象。作者通过对石头、云朵、水、冰壶、竹笋、簪子、虎和龙等元素的运用,传达了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赞美和追求。
整首诗以对自然界中的景物进行描绘,通过意象的堆叠和比喻的使用,创造了一种神秘而奇特的氛围。同时,诗中的对比和倒插的形象使得诗意更加丰富多样。
诗人通过对初次创造和未来创造的思考,表达了对创造力的渴望和期待。这种渴望是一种追寻新奇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独特,给人以诗意盎然的感受。它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创造力和自然界美妙之处的热爱和追求。
棋社经年能几回,身闲深幸屡参陪。一旬又见朋簪集,三径还因听履开。休苦索居徒面壁,何如相遇且衔杯。虽由药裹宽初约,不碍重寻旧雨来。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坠叶如花欲满沟,破篱荒井一蝉幽。亦知希骥无希者,作么令人强转头。
引君来访洞中仙,新月如眉拂户前。领取嫦娥攀取桂,便从陵谷一时迁。
人为浮名若挂钩,夫君知命独休休。东都门外蚤辞禄,西岘山前不入州。告第书归泉壤底,满籯金在架签头。当年勇退称三老,此老胡宁不憗留。
浅着燕支调淡粉,细将玛瑙碎铺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