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如山一束书,青灯岁月已无馀。
从来笔同天人事,佛祖如何以货居。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爲寺。復至四明,爲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爲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再答吴仲登三绝》是宋代释宝昙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案上摆放着如山般的一堆书籍,
青灯下度过的岁月已经没有剩余。
一直以来,笔与天人的事物相同,
佛祖又如何能以物质为生活依归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于书籍、岁月以及佛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修行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案上堆放的书籍如山般高大,展现了知识的丰富和广博。这堆书象征着人们追求智慧和知识的努力,也显示了作者对于学问的重视。然而,青灯下度过的岁月已经不多,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这种对于光阴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珍惜。
其次,诗中提到了笔与天人的事物相同。这意味着作者将自己的笔墨之道与人世间的琐事相提并论。笔墨是作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而天人的事物则代表着世俗的纷扰与人生的经历。这种比拟表明了作者将自己的修行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不将修行与世俗分割开来,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现佛法的精神。
最后,诗中提出了一个反问:佛祖又如何能以物质为生活依归呢?此句暗含着对于佛教修行的思考。佛祖作为佛教的创始人和楷模,被认为具有无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然而,诗中的问句意味着佛祖受制于物质生活,无法超越世俗尘嚣。这种质疑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于书籍、岁月、笔墨和佛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修行的思考。作者将个人的修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并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进行了质疑。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野水寻溪路,青山踏晚春。偶来相值却钟情。一树琼瑶洗尽、客衣襟。曲沼通诗梦,幽窗净俗尘。何时散发伴袒裙。后夜相思生怕、月愁人。
数月苍州住,山犹有故情,雨如知去日,诗亦了行程。官柳因寒损,僧茶带雪清。怕无书信便,一夜语连明。
高荷不受雨,倾泻与低荷。低荷强自持,聚雨倾入波。朝雨尚滴沥,晚雨忽滂沱。临池卧以听,雨声静中多。两耳本自清,奈此荷叶何。
世间尘杂长人瘿,归卧萝龛霜月影。里许离微妙转功,玉壶夜汲瑠璃井。吾家语味嚼枯硬,醉饱回来双眼冷。云水明明得自由,六门事外谁关屏。
自抛襴苧列簪绅,便展施为志获伸。剖竹三衢无警盗,乘轺两浙蔑冤民。居官清节冰壶凛,到处仁恩雨露春。历历典刑如在日,慕思遗爱几多人。
贫衣弊易垢,易垢少虱难。群处裳带中,旅升裘领端。藏迹讵可索,食血以自安。人世犹俯仰,尔生何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