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筼筜谷》

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景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作者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筼筜谷》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

池塘通向一个谷,波浪涌动;
竹子密集,两岸笼罩着烟雾。
我寻找幽静,直接走向景色逐渐变得野性,
它仿佛不在尘世之中。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池塘、谷地、竹林和烟雾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幽静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筼筜谷"是一个虚构的地方,象征着宁静、野性和遥远。诗人希望通过远离尘世的喧嚣,寻找到一片纯净、宁静的自然景色,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和宁静。

这首诗词的赏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意象:诗中通过描绘池塘的波浪、竹林的烟雾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这些意象与现实世界的喧嚣和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幽静之美的向往。

2. 寻幽意境:诗人通过"寻幽直去"的行动,表达了对幽静之地的追求。他希望通过离开喧嚣的尘世,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3. 隐逸情怀:诗人渴望远离喧嚣的尘世,寻找一片宁静的自然景色,这体现了宋代文人士人隐逸的情怀。他们常常在自然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净化和宁静,这种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幽静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诗词呈现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 《题王瓛王圭母郭氏义节记》

    老儒致聘女师儒,二十言归四十夫。令弟阶庭骈两玉,贤郎门户俨双珠。摽梅迨吉年虽浅,泛柏维仪志不逾。冠帔笏袍相照映,称觞真可画成图。

  • 《狱中对月》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 《满江红(次韵吊汶阳李诚之待制)》

    华鬓春风,长歌罢、伤今感昨。春正好、瑶墀已叹,侍臣冥寞。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弦索。记往岁、龙坂误曾登,今飘泊。贤人命,从来薄。流水意,知谁托。绕南枝身似,未眠飞鹊。射虎山边寻旧迹,骑鲸海上追前约。便江湖、与世永相忘,还堪乐。

  • 《立春》

    半夜新春入管城,平明铜雀绿苔生。浮澌把断东风路,诉与青州借援兵。

  • 《天净沙》

    星依云渚溅溅,露零玉液涓涓,宝砌衰兰剪剪。碧天如练,光摇北斗阑干。

  • 《偈颂六十八首》

    盲禅暗证,日中迷路。深闻浅悟,未入正流,不到乌江不肯休。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