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收尘,凉蟾莹彻,水光浮璧。
谁知怨抑。
静倚官桥吹笛。
映宫墙、风叶乱飞,品高调侧人未识。
想开元旧谱,柯亭遗韵,尽传胸臆。
阑干四绕,听折柳徘徊,数声终拍。
寒灯陋馆,最感平阳孤客。
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尽卷清漏滴。
黯凝魂,但觉龙吟万壑天籁息。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月下笛(越调)》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周邦彦。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雨停了,尘土被洗净,
清凉的月亮透彻明亮,
水面上的光芒如同浮璧。
谁知道我内心的怨抑。
我静静地倚在官桥上吹着笛子,
映照在宫墙上,风吹乱了树叶飞舞,
高雅的调子只有少数人能够识别。
我想起了开元时期的古谱,
柯亭留下的音韵,都传承在我的心中。
夜幕四周,听着折柳树在徘徊,
几声笛音终于停止。
寒冷的灯光,简陋的客栈,
最让我感受到平阳的孤独旅客。
夜晚沉寂,雁鸣声非常悲哀,
片云已经卷起,清澈的漏水滴落。
我的心黯然凝固,
只觉得龙吟声在万壑间消逝。
诗意和赏析:
《月下笛(越调)》通过描绘月夜中吹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怨抑之情。诗中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小雨过后的清凉夜晚,如水面上的月光和风吹乱的树叶,创造出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诗人倚在官桥上吹奏笛子,表现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然而,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和欣赏他高雅的曲调。他回忆起开元时期的古谱和柯亭的音韵,这些音乐传统在他的心中得以延续。夜晚的寒冷和简陋的客栈,以及雁鸣声中的悲哀,都使他感受到了平阳孤独旅客的心情。最后,诗人感叹自己的心灵黯淡凝固,仿佛龙吟声在天地间消逝,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无奈。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对音乐才华的追求和对孤独的感受。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和音乐意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忧伤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一路都岑寂,蓝坑分外荒。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病趾催趺坐,残更妒晓光。暖寒无上策,来早借朝阳。
晓云狼藉。淡淡烟中日。柳絮欲飞无气力。满院绿阴清寂。熏篝香恋残煤。画罗衣试新裁。春尚有些寒在,银屏到晚慵开。
山林不可住,欲隐更何之。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
龙烛飞空雪渐无,光摇穷巷丽金铺。妓楼遽喜春生座,席户浑惊粟在肤。剡水不须乘兴去,饭山犹是作诗臞。自怜白发疎慵客,拥被高舂梦未苏。
九日三眠火力齐,五朝又报四眠时。辛勤一月方能茧,缲得成丝却卖丝。
孤山树槁神枯,一段底死工夫。脉脉不知机转,忽然嘴眼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