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虞仲通判以溪声名轩约同赋》

山根出泉泻鸣玉,上有苍崖擎佛屋。
无风水石自撞触,不尽潮音发寒谷。
宰官不是云间陆,旧识南泉生处熟。
当轩大榜与名目,平地重翻偃溪曲。
曲中时转三妙语,一一声音谈佛祖。
喧豗噫视十方鼓,万壑风雷送烟雨。
此声不属闻中取,六鉴相攘竟谁主。
后来纷纷何足数,五乳峰头曾赚举。
山翁有耳百不闻,团蒲曲几穷朝昏。
何时沿溪掬寒绿,扫叶煎茶睡初足。

作者介绍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虞仲通判以溪声名轩约同赋》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山溪边听到溪水声音时的感受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山根出泉泻鸣玉,
上有苍崖擎佛屋。
无风水石自撞触,
不尽潮音发寒谷。

宰官不是云间陆,
旧识南泉生处熟。
当轩大榜与名目,
平地重翻偃溪曲。

曲中时转三妙语,
一一声音谈佛祖。
喧豗噫视十方鼓,
万壑风雷送烟雨。

此声不属闻中取,
六鉴相攘竟谁主。
后来纷纷何足数,
五乳峰头曾赚举。

山翁有耳百不闻,
团蒲曲几穷朝昏。
何时沿溪掬寒绿,
扫叶煎茶睡初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溪的声音为主题,通过描绘溪水的奔腾声音以及周围的山崖、宰官、名榜等元素,表现了作者对溪水声音的赞美和思考。

诗的第一联描述了山根涌出的泉水,泉水声如玉石相撞,又有苍崖高耸,仿佛托起了一座佛屋。这里通过描绘声音和景物的联系,展现了溪水声的威严和壮美。

第二联写出了溪水流淌时,无风自撞击水中的石头的声响,溪水声回荡在寒谷之中,无穷无尽。这里通过写景的方式,表达了溪水声的回响和持久。

第三联提到宰官和名榜,意味着这溪水声名远播,甚至超越了人世间的权势和名利。平地重翻偃溪曲,也许是指名榜上的重要人物听到溪水声后,重新审视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第四联写出了曲中传来的三句妙语,每一句语音如佛祖一般,深远玄奥。喧豗噫视十方鼓,万壑风雷送烟雨,这里用声音的形容词来描绘溪水声的磅礴和壮观。

第五联表达了这溪水声无法被人类所捕捉,六鉴相攘竟谁主,也许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奥妙。后来纷纷何足数,五乳峰头曾赚举,这里提到了后来的人们纷纷赶来,想要感受溪水声的美妙,但却难以计数,与五乳峰的众多峰头相比,无足轻重。

最后一联写出了山翁,指的是住在山中的老人,他虽然有耳却听不到溪水声。团蒲曲几穷朝昏,这一句描绘了山翁孤寂的生活,几乎整天都围绕着茶和团蒲曲度过。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沿着溪水捧起清凉的绿叶,煎茶入睡,从而体验到溪水声的美妙。

整首诗词通过对溪水声的描绘,展现了溪水声的威严、持久、玄奥和美妙。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权势名利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向往。通过声音与景物的结合,以及对溪水声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 《次韵陈文仲探梅二绝》

    低枝垂蕊逗疏阴,不学髯龙干百寻。此去江南知几驿,只今谁动故人心。

  • 《新开坟路》

    古径约城斜,锄荒可过车。直穿深筱去,不比绕村赊。伐树侵篱脚,裨塍掘涧沙。欲为兰若处,松柏属吾家。

  • 《新春词》

    小池春破玉玲珑,声触帘钩渐好风。閒绕栏干掐花树,春痕已著半梢红。

  • 《句》

    山色两间供步障,松阴半亩当邮亭。

  • 《残句:春残叶密花枝少》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亲酒盏疏。

  • 《夏日杂兴四首》

    隔墙泉下是东溪,细溜涓涓入我池。一部笙箫寒竹响,百年风雨古槐姿。果悬幽槛朱初熟,蔓度空墙翠欲垂。野趣转深身愈老,故应寂寞畏人知。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