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建瓴,龙渊俄怒流。
逸哉我三士,冒雨探奇幽。
古寺浮积壤,危若萍与沤。
抱忧穷乐事,斗酒聊重留。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雨中宿超化寺》是宋代诗人李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暴雨中宿泊在超化寺的情景,表达了他与友人们冒雨探幽、畅叙忧愁和欢乐的心境。
诗意:
在雨夜中,暴雨如注,宛如倾盆大雨,仿佛建筑物上泻下的水。这样的雨水犹如龙渊怒流般汹涌奔腾。然而,作者和他的两位朋友却满怀豪情,冒着雨水的浸淋,前往探索幽静的景致。古老的寺庙因积存的泥沙而浮起,显得摇摇欲坠,宛如浮萍漂浮于水面上。尽管身处困境,但作者带着忧愁,与朋友们一同畅饮,尽情享受这宿雨的美好。
赏析:
《雨中宿超化寺》通过描绘雨夜中的景象,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们对自然的豪迈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暴雨形容得生动形象,用建瓴和龙渊的比喻描绘雨水的汹涌,给人以强烈的感触。作者及其朋友们不因恶劣的天气而气馁,相反地,他们以豪情满怀,勇敢地前往寺庙,探索幽静的奇景。古寺浮积壤,危若萍与沤,这种景象不仅给人以危险和脆弱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淀。尽管面临困境,但作者以豁达的心态,与朋友们一起喝酒,抛开烦恼,享受这宿雨的美妙。这种超脱尘世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豁达心境。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诗中的情景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与友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快乐,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得让酿法乃尔佳,连引数杯极口夸。须臾忘物亦忘我,是非荣辱不可加。儿童相随拍掌笑,阿翁醉也扶归家。平生故人赵半刺,遗骑折送园中花。饮酒不待劝,夜如何其月欲斜。倒著接(上四下离)自起舞,笛声趁拍鼓三挝。陶陶兀兀意有得,小姬在傍双髻丫。驱令磨墨具氏笔,满幅大草飞
王族亲无儗,皇图庆有归。神枢曾感电,仙寝忽藏衣。正阼尊仁统,新阡袝濮园。朝廷恩称义,孝奏岂天违。
陵上有老柏,柯叶寒苍苍。朝为风烟树,暮为宴寝床。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刮削露节目,拂拭生辉光。玄斑状狸首,素质如截肪。虽充悦目玩,终乏周身防。华彩诚可爱,生理苦已伤。方知自残者,为有好文章。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乘云飞去不辞家,女几荒祠一径斜。溪入乱云鸣佩玦,树蟠苍石老龙蛇。夜寒玉镜悬清月,天碧霓衣曳彩霞。陵谷易迁尘骨老,衰颜更欲服丹砂。
中怜牒讼汩华年,赖有神交肯惠然。万石同登高柳外,一尊相属晚花前。浮云空解遮人境,止水何曾染世缘。安得小舟民衔尾,风樯激箭不须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