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玉真书院经德堂》

平生经德几人知,莫忘当年两字师。
绝代本无空谷叹,逢人且觅镇山诗。
千章古木阴浓处,万卷藏书读尽时。
却把一杯堂上笑,世间多少噉名儿。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诗词:《玉真书院经德堂》

平生经德几人知,
莫忘当年两字师。
绝代本无空谷叹,
逢人且觅镇山诗。
千章古木阴浓处,
万卷藏书读尽时。
却把一杯堂上笑,
世间多少噉名儿。

中文译文:
一生中有几个人了解我的经历和品德,
不要忘记当年那位教我两个字的师傅。
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时代,也没有空虚的叹息,
遇到人时,我只是寻找安定山的诗作。
在浓荫的古树下,有千卷古书,
当我读尽这万卷书时。
我会举起一杯,在堂上开怀大笑,
世间有多少人在争名夺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他平生的经历和成长,以及对书院和文化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师长和传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抒发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第一句表达了辛弃疾的历史感和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他在平凡中积累了许多品德,但了解他的人并不多。

第二句提到了他的师傅,那位教他两个字的人,这两个字可能代表了他人生的指导原则或座右铭。辛弃疾通过提及师傅,表达了对师长的感激和尊敬。

第三句表达了辛弃疾对于时代的无奈,即使是在无人知晓的时代,他也不会陷入空虚的叹息,而是寻找那些能够给他安定和慰藉的作品,如安定山的诗作。

第四句描绘了书院的景象,千卷古书和浓荫的古树构成了书院的氛围。辛弃疾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文化和学识的追求。

第五句表达了辛弃疾对于读书的态度,他表示当他读尽那万卷书时,可能会产生的结果。

最后两句描绘了辛弃疾在书院中举起一杯,开怀大笑的情景。他对于世间的名利争夺持有一种淡泊的态度,认为这种争夺是肤浅和可笑的。

整首诗词通过辛弃疾自身的经历和对书院文化的描绘,传达了他对于师长、传统文化和名利的思考和态度。同时,诗中的意境和形象描写也使人感受到了辛弃疾对于内心追求的热切和追求的坚持。

  • 《小池》

    白绵飞尽绿丝深,无数鱼儿聚藻阴。日夜潺湲声不断,分明一片伯牙心。

  •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跰?鲜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 《适意》

    不效痴禅误此身,安居随分乐天真。閒寻草药防医病,广施仙方为济人。学道示逢师诀窍,收心且养自精神。修持要到无空地,扫却从前碍眼尘。

  • 《和叔崇清明后四绝》

    安期老子肯过从,每恨清尊不肯空。好句忽来今日雨,高情终是古人风。

  • 《赠蜀二史》

    老我桂冠慙复弹,羡君登第遽休官。幸哉有子事尤美,专以为亲人更难。旧说三贤皆特操,今看二士倍荣观。同归犹及襄阳老,一舸清风廿四滩。

  • 《清平乐(忠孝堂雨过,荷花烂然,晚晴可人,因呈李宜山同舍)》

    水乡清楚。襟袖销袢暑,绰约藕花初过雨。出浴杨妃无语。葡萄酌玻璃。已拚一醉酬伊。浪卷夕阳红碎,池光飞上帘帏。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