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非好饿,展禽非好黜。
圣人不私己,动为万世则。
夷齐苟就禄,贼乱何由窒。
展禽苟便去,何人肯佐国。
其迹则有殊,其道万为一。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寓兴七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魏野。这首诗词通过对伯夷和展禽的描写,表达了圣人行为的高尚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伯夷非好饿,展禽非好黜。
圣人不私己,动为万世则。
夷齐苟就禄,贼乱何由窒。
展禽苟便去,何人肯佐国。
其迹则有殊,其道万为一。
诗意:
伯夷不是因为饿而选择违背道德准则,展禽不是因为被黜落而选择屈从。圣人的行为是无私的,他们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造福后世。如果伯夷为了追求禄位而违背道德,那么社会将会陷入贼乱之中,没有人可以阻止这种混乱。如果展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弃辅佐国家的责任,又有谁愿意为国家效力呢?虽然他们的行迹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道德原则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伯夷和展禽的对比,揭示了圣人行为的高尚品质和普遍的道德准则。伯夷和展禽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伯夷因为拒绝吃残羹剩饭而闻名,而展禽则因为放弃了辅佐国家的机会而备受诟病。诗中的"伯夷非好饿"表明伯夷的行为并非因为饥饿而做出的选择,而是出于对道德的坚守。同样地,展禽也并非因为被黜落而选择放弃,而是出于对道义的追求。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圣人行为的无私和高尚,他们的行动目的是为了造福后世,而不是追求私利。诗的最后两句"其迹则有殊,其道万为一"表明虽然圣人的行迹和表现各有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道德准则却是一致的,即为了万世之后的人们谋福利、保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辞章表达了深刻的道德哲理,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道德和仁义观念的重视。通过对伯夷和展禽的讲述,诗人呼吁人们要坚守道德原则,以无私的行为造福社会,为后世树立榜样。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递出深邃的思想,展示了宋代士人的风范和追求。
破烟涵雨得春丛,想见当年老范公。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
南逾梅岭北冰天,跋涉艰危□□怜。颇赖青州从事力,□过绛县老人年。稍同气臭能□□,□□□□□□□。□□八旬苦多病,且须烂醉海榴前。
儒者务欲博,诵说穷各秋。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见求。闽称黄夫子,常恐学不流。有徒如浮萍,匝匝围刳舟。聚书将万卷,载行无马牛。去年来京师,满箧分寄投。半在吴楚间,半入赵卫陬。昨日大官荐,青袍变绨裘。今朝为异物,寸禄与命雠。独闻邯郸公,哀之使敛收。曷其禀赋薄,安得
碧树微凉露气清,感愁怀旧独含情。西楼月夜明如水,只欠桓伊一笛声。
高吟梁甫卧隆中,眼底驽骀不足空。清白自将千古月,温凉不定六明风。交梨火枣根苗长,翠竹黄花信息通。楼外秋莺强饶舌,笑人迟却黑头公。
苕霅虽幽事,燕云亦壮游。宁虞就日馆,不返度淮舟。死节千年在,私家万事休。重来联句地,清泪接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