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之为游,束发迨中年。
契阔固多矣,梦寐如唤焉。
迩来数经过,所休必思禅。
凭栏上清音,解包留煮泉。
摩挲壁间诗,几人获流传。
欧吟庐山高,坡咏西湖全。
惜哉此奇胜,乃不遭两贤。
何当觅扁舟,穷老依云烟。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余干游昌国寺》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游历余干,前往昌国寺。
年轻束发,中年时又长发及腰。
经历广泛,交往的朋友也很多。
梦中常醒,仿佛被梦境唤醒。
最近几次经过,每次休憩都会思考禅修。
倚栏听清音,解下行囊,泡茶于泉边。
在壁上摩挲诗句,几人得到流传。
欧阳修吟咏庐山之高,苏轼吟咏西湖之美。
可惜啊,这美景之中,却没有遇到这两位贤者。
何时才能找到小舟,老去时依靠云烟。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游历余干、前往昌国寺的心情和感慨。诗人在游历中经历了丰富的人际交往,也有了广泛的阅历。他在梦中常常醒来,仿佛被梦境唤醒,可能是对人生的反思和觉醒。每次经过昌国寺时,作者都会停下脚步思考禅修之道。他在昌国寺中靠着栏杆,聆听清音,解下行囊,泡茶于泉边,品味着宁静与自然的美好。他还在壁上摩挲诗句,希望能够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灵感悟。诗人提到了欧阳修吟咏庐山之高和苏轼吟咏西湖之美,表达了对这两位文人的景仰之情。然而,作者却感慨道这美景之中,却没有遇到这两位贤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能找到一艘小舟,在穷尽岁月后,依靠云烟过上宁静的晚年生活。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的游历和内心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向往。同时,诗人通过引用欧阳修和苏轼的诗句,凸显了对文人境界和才情的赞叹。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流露出一种旷达、豁达的心态,寄托了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和希冀。
苍髯绿发三四椽,茅斋高下轻且轩。清风入夜可人意,来与夫子调朱弦。连日秋阴荡残暑,抖擞烦襟欲轻举。简编灯火置勿论,且快蛟龙得云雨。
碧洛青嵩刮眼明,马头次第似相迎。天街高士还知否,好约南轩醉一觥。
石火电光中出没,崖崩只裂尚难酬。放行一步还知不,佛是西天老比丘。
鹭鸶鹭鸶何遽飞,鸦惊雀噪难久依。清江见底草堂在,一点白光终不归。
蜀日既衰洛日亡,前星灵武腾光芒。元功百战两京复,万里阿瞒归故乡。干戈纷纷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太师艰难喜粗定,作此大字龙鸾翔。纸摹缣搨四百载,家家传宝逾琳琅。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禄山滔天等穷浇,春秋之法诛无将。
北出当年此运筹,悠然欹卧与神谋。三军节制驯貔虎,千里餱粮捷马牛。汉业兴亡惟我在,蜀山重複遣人愁。驿前风景应如旧,江水无情日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