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又作偈》是宋代释宗杲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大根、大器和大力量的概念,以及承担重大责任的非凡能力。诗人通过使用隐喻和象征,描绘了一种超越寻常的境界,以及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无所不在的明晰。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诗中的"大根"、"大器"和"大力量"可以被理解为指代修行的深度、内心的广度和力量的强大。这些词语传递出一种超越凡俗、具有非凡境界的意境。
"荷担大事不寻常"表明诗人能够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他具备了超乎寻常的能力和胆识。这种能力和胆识使他能够应对复杂的情况和重大的挑战。
"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这两句表达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明晰的特点。诗人以一根细小的毛发为象征,说明他能够获得遍布世界的信息,洞察事物的真相,不会被任何事物所遮掩。这种洞察力和智慧使他能够超越局限,拥有独特的见解和认知。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诗人的修行境界和智慧。它提醒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超越凡俗的追求,并且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迷惑。这样的境界和智慧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红猊消尽水生花,消夜迢迢玉漏赊。环佩不知何处去,醉眠应是小卿家。
来往畏炎热,杉篁取迳微。蝶飞逢草住,燕出认檐归。云卧从衣冷,风梳爱发稀。清谈能解愠,松尘为君挥。
飞石危如坠,枯桐死不春。雾深云有虎,茅动故愁人。破屋潜饥妪,荒祠画怪神。步行牵瘦马,背汗浃寒身。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汉宋开圣绪,得岁与周同。金石终移律,山河始誓功。飞名传秘记,嘉谶起游童。能使奸豪讋,诚为一世雄。
巴滇之马如游龙,宝鞭袅袅回如风。将军梦断忽心战,五骑飞出寻无踪。道旁客姥头欲白,惊见归韉如电击。当时天子重丁宁,典午安危争一刻。大宁王气方中天,南阳表兖森戈鋋。金函诏下传羽檄,狂奴喑死如寒蝉。老骥志欲千里伸,晋天不覆鬼蜮臣。草间怅望可人土,老却江潭钟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