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段飞桥着翠烟,云间有路想通天。
古来何事非陈迹,道是神仙不见仙。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游武夷》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几段飞桥着翠烟,
云间有路想通天。
古来何事非陈迹,
道是神仙不见仙。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游武夷山的景色和神奇之处。诗中描述了几座飞桥笔直地延伸到青翠的烟雾之中,仿佛连接了云间的路,让人联想到通向天堂的道路。作者提到陈迹,表达了古往今来到过武夷山的人都会有所感受和体验,而神仙却无法亲眼目睹这一奇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之处。诗人通过描述飞桥和翠烟,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诗人用“云间有路想通天”一句,表达了对武夷山的景色的赞叹和向往,将其与通向天堂的道路相提并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最后两句中的“陈迹”指代到过武夷山的人,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历者对这里景色的共鸣和感悟,而“神仙不见仙”则暗示了武夷山的美景超越了凡人的想象力。整首诗词意境明朗,情感充实,给人以遐想和思考的空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也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午景帘栊静,薰风草木酣。谁知恭俭德,彩缕出亲蚕。
休吟稽山晚,听咏秦城旦。鸣鸡初有声,宿鸟犹未散。丁丁漏向尽,冬冬鼓过半。南山青沉沉,东方白漫漫。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朝车雷四合,骑火星一贯。赫奕冠盖盛,荧煌朱紫烂。沙堤亘蟆池,市路绕龙断。[子城东北低下处,旧号虾蟆池。]白日忽照耀
既将茅覆檐,复有松为盖。五里入山时,憩此得寒籁。曾无康乐游,但见云衲会。
宋时豪士石曼卿,帝命作主芙蓉城。我才比石万无一,半世虚负狂直名。年来似有丧心疾,荐共引鲧辜苍生。天诛未加公论沸,日夕惟待鼎镬烹。何哉异梦出非想,忽遇仙老谈真情。谓予夙是文昌相,漏泄轻举遭弹抨。帝令谪堕饱忧患,且使两足蹒跚行。追思善步不可得,忽升妙术矧敢轻。
参稽道德本无言,不二门开阐古先。多谢师尊传演教,要令后学悟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