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游石鼓寺》

石鼓寂不振,金声无处求。
层岩参雾树,乱玉响冰沟。
破屐前无齿,孤城远见楼。
山僧痴问客,阿汝谓汤休。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游石鼓寺》是宋代诗人李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石鼓寺里静悄悄,无法找到悦耳的钟声。层层岩石间迷雾弥漫,参天大树下传来混乱的玉石撞击声。破旧的鞋子前面没有齿子,孤独的城市远远望见高楼。山中的僧人迷迷糊糊地问着来客,阿汝回答说汤休已经离去。

诗意与赏析:
《游石鼓寺》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寂寥的景象,通过对石鼓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之情。

首先,诗中描述的石鼓寺的宁静和缺失的钟声,暗示了一种寂寥的氛围。石鼓作为一种古代的乐器,常常用于寺庙中敲击以传达信息,但在这里却找不到那悦耳的金声,使得整个寺庙更加沉寂。

其次,诗中的雾气和参天大树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景象。岩石之间弥漫的迷雾,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仙境。树木的高耸参天,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传来了混乱的玉石撞击声,增加了一种破碎、混乱的氛围。

再者,诗中提到的破旧鞋子和孤独的城市,则进一步加深了诗词所表达的孤独和迷茫之情。破旧鞋子没有齿子,象征着行走艰难,没有方向感。孤独的城市远远望见高楼,给人以无尽的遥远感,也暗示了在繁华中的孤独和迷失。

最后,诗中山中的僧人和阿汝的对话,则暗示了对人生的迷惑和困惑。僧人迷迷糊糊地问着来客,似乎在探寻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而阿汝回答说汤休已经离去,可理解为在这个世界上,汤休这样的智者已经离去,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整首诗词通过对石鼓寺的描写和寓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追问,以及面对孤独和迷茫时的无奈。通过景物的描绘和对话的设置,诗词刻画出了一种幽寂而悲凉的境界,引人深思。

  • 《官舟上富池二首》

    荒舟可隘守,难供渺茫泛。忽罹风水高,愁睹帆脚蘸。凉薄有身纪,平白虑此隐。闻说所侨地,昼夜演空梵。

  • 《私愿》

    胡尘未动朔云浮,行在多欢见小侯。愿保三冬资我乐,更无一事使人愁。

  • 《句》

    看翻后夜月囘照,梦忆前生地不同。

  • 《万杉长老秀痴翁见示五言次韵》

    了得宗门事,何忧常住贫。听师林下话,是我眼中人。星渚三秋月,庐山万古春。昭陵御书在,岁久莫生尘。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挝钟高饮千日酒,却天凝寒作君寿。御沟泉合如环素,火井温水在何处。

  • 《昆明池泛舟》

    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