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悠然亭》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作者介绍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悠然亭》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中文译文:
每当到达阑干畔,徘徊于傍晚时分才归。
心生怜悯临水的寺庙,尽能看到隔离的城山。
墙上缠绕着青苔,船隐匿在绿荫之间。
松树的门应当步入月光,只是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诗意:
《悠然亭》是一首宋代刘克庄的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之情。诗人描述了自己每每到达阑干畔时,都会在傍晚时分徘徊犹豫才回家。他看到了临水的寺庙和隔离的城山,感到对这些景物的怜爱之情。在墙上青苔的环绕下,船隐匿在绿荫之间,给人一种宁静、隐秘的感觉。诗人认为,这里的松树门应该迎接月光的步入,但却受到了限制和束缚。

赏析:
《悠然亭》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富有意境的山水画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悠然亭成为诗人心灵的归宿,而临水的寺庙、隔城的山和船隐匿的绿荫则象征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心境。诗人希望这里的松树门可以迎接月光的步入,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然而,限制和束缚却将这种自由感受禁锢其中。

整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思。它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宁静,也引发了对自由、束缚的深思。这首诗词通过景物的对比和诗人的感受,营造出了一种深邃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雀啄粟》

    坡头车败雀啄粟,桑下饷来乌攫肉。乘时投隙自谓才,苟得未必为汝福。忍饥蓬蒿固亦难,要是少远弹射辱。老农辍耒为汝悲,岂信江湖有鸿鹄。

  • 《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 《述德上兴元严仆射》

    山横碧立并雄岷,大阜洪川共降神。心合云雷清祸乱,力回天地作阳春。非熊德愧当周辅,称杰叨惭首汉臣。何幸腐儒无一艺,得为门下食鱼人。

  • 《送人归京师》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毁邓艾庙》

    蜀庸无与守,魏吃浪成名。血已洿砧机,魂犹饕酒牲。柏溪融雪泻,玉案倚云横。潴薙莫留迹,山川方气平。

  • 《八景歌》

    积雨初过湘水满,夕阳荡金接天远。影挂寒罾江步斜,红残茅檐沙巷晚。小艇泽畔收钓缗,鼓枻沧浪歌濯缨。醉眼西望送沉轮,系缆篱根穿锦鳞。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