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西山,观赏山景,拜访明禅师的情景。
诗人来到西山,发现这里的景色非常奇特,山峰秀丽,好像仿佛要倚靠在前面的柱子上。当中午时分,明禅师在山下修行,诗人看到了明禅师的居所,屋子由青苔石砌而成,非常美丽。到了傍晚,夕阳的照射下,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亮。明禅师在这里默默修行,证悟了无生之境。
诗人结庐在山间,有一条通向行进的苕帚,草屋与山洞相连。他和明禅师谈论空灵的境界,向山中的樵夫传授佛法,与山神交流。日暮时分,诗人告别明禅师,回到了田园,归向繁忙的城市。
这首诗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以及明禅师的修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禅宗思想的追寻。诗中的西山山景秀丽壮观,给人以宽广和超越尘世的感觉。明禅师的修行成就和无生之境,使诗人对禅宗思想充满向往。诗人通过与明禅师的交流,体现出禅宗智慧和境界的互动。最后,诗人离开山林,回到繁忙的城市,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回归,但他对禅修之境的向往仍然深深地留在心中。整首诗以景入禅,以禅出景,既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又传达了对超越尘世的追求。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胡谪亦由广帅,李不不出郴阳。相慨冰清在纸,至今遗墨犹香。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得意时。物向物中观要妙,人於人上看几微。物中要妙眼前见,人上几微心里知。且是有金无处买,尧夫非是爱吟诗。
自有梅花赋,何烦苦觅诗。鹤能嗔客俗,山亦忌人痴。岸断流春急,峰高吐月迟。吾诗不须刻,万一老坡知。
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诗著海山书落爪,向来那免世人疑。
去国迢迢路八千,归心日夕九重天。当机不领到家句,且向途中快著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