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游灵隐高峰塔》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仿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游灵隐高峰塔》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仿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登上灵隐高峰塔游览的情景。诗人在高塔上观赏着秋天未衰的火云,感受着初旦的凉爽。山谷中的雾气弥漫,掩映着奇特的石头和郁郁葱葱的草木。苏轼感激与他一同前来的伙伴,长期以来一起游历山水之间。他们相互鼓励,告诫彼此要踏实前行,因为前方的路既高又长。他们攀爬古松,感叹山石形状独特,仿佛看到了龙、蛇、牛和羊的形象。渐渐地,他们听到了远处钟磬的声音,飞鸟纷纷下降。然而,当他们进入高塔的门口时,只见一片茫茫云海,一片虚无。此时,苏轼只看到一个聋哑的道士,老了又病,忍饥挨饿。他询问道士的年纪,但道士只是笑而不答,只指着自己的穴居和藜床。苏轼心知道士已经没有回头的意愿,他想要离开,但又感到迷茫。最后,苏轼送给道士一块布,向他告别。如今,这一年的天已经早早降下了霜。

赏析:
《游灵隐高峰塔》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苏轼登上高峰塔的经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火云、雾霏、草木香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身临其境的情感。同时,通过与同伴相伴游览的描写,强调了友谊和相互鼓励的重要性。然而,当苏轼进入高塔后,却只见到一个聋哑的道士,这种对比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诗人通过描写道士的境遇,暗示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最后,苏轼送给道士一块布,并表达了对道士的敬意和祝福。整体上,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它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人情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景物描写:诗中描绘了高塔上的火云、秋凉、雾气和草木香,这些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秋天的氛围,给人以美感和宁静之感。这些景物的描绘也有助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 友谊和相助:诗中提到了与苏轼一同游览的伙伴,他们相互鼓励、劝告着要踏实前行。这种友情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在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团结的力量。

3. 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诗中描绘了道士的境遇,他老了又病,生活艰辛,忍饥挨饿。这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暗示了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挫折。通过对道士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并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4. 离别和归途的迷茫:诗的结尾,苏轼送别道士,表达了离别之情。他感到归途的迷茫,不确定自己的前方之路。这种迷茫和无奈的情绪体现了人生中常常面临的选择和困惑,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探讨了自然、人情和人生的主题。它展示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诸妄不可赖,所赖惟一真。内欲求性命,油然反清淳。外将应物化,致一常日新。商於四父老,携手初逃秦。翻然感汉德,投足复践尘。出处盖有道,岂为诸吕勤。嗟我千岁後,澹然与之亲。还将山林姿,俯首要路津。囊中旧时物,布衣白纶巾。功成不归去,愧此且心人。

  • 《次韵郑检法与张秘书论命》

    曹刘元易识,甘石况经云。五物时为帝,三辰岁有君。平生信严子,今日得扬云。两手分忠孝,往承华与勋

  • 《新桥上岸》

    雨阴忽收霁,云气失闭封。才转横里港,西睨南北峰。似慰畸人归,天亦开喜容。万僝与万僽,销铄无留踪。近京村舍盛,年丰多尧农。门户饾饤新,团圞傲穷冬。北城入望迩,瑞霭何葱龙。败笔亟收拾,不须写心胸。入关至急需,衣断须先缝。南山故业在,此去羞迎逢。

  • 《大圣乐(华春堂分韵同赵学舟赋)》

    隐市山林,傍家池馆,顿成佳趣。是几番临水看云,就树揽香,诗满阑干横处。翠径小车行花影,听一片春声人笑语。深庭宇。对清昼渐长,闲教鹦鹉。芳情缓寻细数。爱碧草平烟红自雨。任燕来莺去,香凝翠暖,歌酒清时钟鼓。二十四帘冰壶里,有谁在箫台犹醉舞。吹笙侣。倚高寒、半天

  • 《过田家》

    村南啼布谷,村北响缫车。隔浦卖鱼市,傍桥沽酒家。野花朝日暖,溪柳背风斜。又过东邻去,东邻采菊芽。

  • 《第一诀》

    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