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阴消尽见春和,初放扁舟溯绿波。
水际踏青怜日暖,林间举白为花多。
狂从田妇窥篱看,醉任家童乔鼓歌。
年少纵欢饶点检,老欢终不挂谁何。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又和子华》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豁达乐观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沉阴消尽见春和,
初放扁舟溯绿波。
水际踏青怜日暖,
林间举白为花多。
狂从田妇窥篱看,
醉任家童乔鼓歌。
年少纵欢饶点检,
老欢终不挂谁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欢乐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的开始,作者描述了沉闷的阴云消散,春光明媚的景象重新出现。初春时节,他乘坐小舟顺着绿波行驶,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这里的绿波和扁舟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一种宁静和欢乐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人们在水边踏青的情景。他们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畅享春日的暖意。水边的景色美丽如画,花朵盛开,给人以愉悦和赏心悦目之感。这里的水际和林间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场所。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了农村的田妇和家里的童子。田妇窥视篱笆,家里的童子高兴地击鼓唱歌。这种描写给人一种朴实、自然的感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欢乐和纯真。诗人并不掩饰人们的欢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年少时,尽情享受欢乐,无所顾忌;而到了老年,依然保持愉悦的心境,不会因为外在的事物而失去快乐。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又和子华》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欢乐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诗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展现了一幅欢乐、宁静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生的乐趣。
未得草茅封下事,少从桃李径中行。
慰心佛氏未萧条,卓卓缁林有俊髦。知见香熏舌本别,名言垢净眼棱高。锦云脚踏冷修月,仙峤牵颓閒钓鳌。良遂肯从麻谷后,声光矫矫壮吾曹。
新凉为招客,胜集非预图。前峰雨未散,泠风绕吾庐。披襟沐清驶,合席随沾濡。定知喧譊中,欲此一快无。兴来扩以酒,草具来须臾。田翁偶过我,添杯坐其偶。为言秋暑剧,稻畦日凋疏。宁辞抱瓮劳,仅给园中蔬。喜兹甘澍足,普润无遗墟。遥山莽难分,绿浪摇虚徐。我病不任耕,岁收
架壁珍藏万古书,世间清绝在吾庐。绿瓶香破分家酿,曲圃云开翦露蔬。白日渐随秋意短,故人尽向老来疏。今年种得回峰菊,乱点东篱玉不如。
白玉盘从海面浮,闲云一点即时收。山川表里无遗照,天地寻常可是秋。清景似偏孙相阁,高情更属庾公楼。暂纾化笔归诗句,不泯长随洛水流。
墙下春渠入禁沟,渠冰初破满渠浮。凤池近日长先暖,流到池时更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