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翁无恙时,泉当几何深。
公归百年后,泉没不可寻。
道德载一丘,行人知所钦。
流传一字妙,随喜文字淫。
梦语忽变灭,宁为真实音。
堂堂万钟簴,日莫西湖阴。
我欲撼一翁,以慰邦人心。
斯人如斯泉,魂来月同临。
天高无消息,泪落青枫林。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爲寺。復至四明,爲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爲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游参寥泉怀东坡参寥二老》
中文译文:
两位老人平安无恙时,
泉水有多深。
公归百年之后,
泉水已经消失,无法寻觅。
道德的重负承载于一座小山上,
行人皆知其珍贵。
流传下来的字句非常妙,
顺应着欢喜和文字的欲望。
梦中的语言突然消散,
宁愿拥有真实的声音。
庄严肃穆的万钟簴(钟簴:古代的大钟),
白天不在西湖的阴影下。
我愿意唤醒这位老人,
以安慰国家人民的心灵。
这样的人就如同这泉水,
他们的灵魂与月亮一同降临。
天空高远,没有消息传来,
泪水洒落在青枫树林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释宝昙创作的,表达了对东坡参寥二老(指苏轼和黄庭坚)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和文学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两位老人平安无恙的状态,以及泉水的深邃之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公归百年之后,泉水已经消失,不再能被找到。这里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有限和时间的不可逆转的思考,以及事物的无常性。
诗人提到道德载一丘,行人知所钦,表达了对道德价值的敬重和行人对其的认同。他将流传下来的字句形容为妙,同时也暗示了文字的力量和人们对文字的追求与满足。
在诗人的梦中,语言突然消散,他更渴望拥有真实的声音与存在。这可能是对虚幻和现实之间的思考,对于真实和幻象的辨别。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愿意唤醒这位老人,以安慰国家人民的心灵。这里可以看作是对文化传统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以及对于人民精神寄托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表达了对东坡参寥二老的怀念,对人生和文学的思考,以及对道德、文字和真实的探索。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
临水送将归,春风折赠时。而今三丈树,元是手中枝。
先生老态似枯禅,解后东风也欲颠。才雨便晴寒便暖,四时佳处是春天。
一片归心似乱云,逢人时漏话三分。当时若也私谋泄,春梦悠悠郭璞坟。
休言嗽咽,莫说存想。吞霞服气虚妄。打坐持功,抽手挽脚劳嚷。采战神丹散失,服还元、水火不当。端的处,是无为至理,最堪倚仗。心好逍遥快乐,做逍遥快乐,常教豁畅。神好清闲供应,清闲坦荡。冲和自然成宝,得亘初、一点明朗。神光灿,现本来面目模样。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梅乍吐。趁寿席、香风度。人与此花俱独步。风流天付与。好在青云歧路。愿共作、和羹侣。归访赤松辞万户。莺花犹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