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出东城,登临目暂明。
烟云藏古意,猿鹤弄秋声。
客坐苔纹滑,僧眠樾荫清。
赏心殊未已,山日下西荣。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游北山》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揽辔出东城,登临目暂明。
烟云藏古意,猿鹤弄秋声。
客坐苔纹滑,僧眠樾荫清。
赏心殊未已,山日下西荣。
中文译文:
拉起马缰,离开东城,登上高山,视野稍稍明朗。
烟云中蕴藏着古老的意境,猿猴和鹤鸟嬉戏出秋天的声音。
我坐在山上,苔藓纹理光滑,僧人在林荫下安详地入眠。
欣赏的心情尚未结束,太阳西下,山峰依然光辉璀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安石在北山游览的景致和心境。诗中的东城指的是东京(即今天的北京),王安石离开城市,来到北山,远离尘嚣,登上高山,目光一时明朗,感受到了不同的宁静和宽广。
烟云是山中常见的景象,它们在山峰之间弥散,给人一种朦胧而古老的感觉,引发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思考。猿猴和鹤鸟是山中的动物,它们在秋天中嬉戏,发出了优美的声音,为整个山林增添了生机和美好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作者在山上的舒适与宁静。他坐在山上的石头上,感受到苔藓的滑润触感,而僧人在凉爽的树荫下静静地入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赏心情结。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景色,内心依然向往山中的美好,即使太阳西下,山峰仍然闪耀着荣耀之光。这种赏心情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和对美的追寻,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通过描绘山水的美好与不尽,也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态度。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示了王安石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的思考。
平生食肉吾无相,雨甲烟苗足慰贫。几日山行更无此,况堪拈米恶于尘。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
蜀天向腊寒未极,倚槛绵睇亭皋分。一萍团红江上日,数盖淡白楼头云。杯中竹叶与谁举,笛里梅花那忍闻。愿君枉步数相劳。他时离绪徒纷纷。
吴僧诵经罢,败衲倚蒲团。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念芳钿委路,粉浪翻空,谁补春痕。伫立伤心事,记宫檐点鬓,候馆沾襟。东君护香情薄,不管径云深。叹金谷楼危避风台浅,消瘦飞琼。梨云已成梦,谩蝶恨凄凉,人怨黄昏。捻残枝重嗅,似徐娘虽老,犹有风情。不禁许多芳思,青子渐成阴。怕酒醒歌阑,空庭夜月羌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