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咏竹二首》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
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
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咏竹二首》

湖滨宜草木,
修竹可三寻。
廛居多野思,
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
方予热正侵。
无嫌不逮本,
地薄肯成林。

中文译文:
在湖滨,适宜生长各种草木,
修竹高可达三丈。
我住在乡间,常感怀念野外的景色,
于是将竹子移植到近墙的阴凉处。

竹子茂盛生长,像是迷失在热情的侵袭中,
直到我才恍然醒悟。
虽然土地贫瘠,不足以成为茂密的森林,
但我并不嫌弃,愿意将竹子种在这里。

诗意和赏析:
苏辙的这首《咏竹二首》以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环境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湖滨宜草木,暗示着湖滨地区适宜植物的生长,其中修竹更是可以长得高大。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次,诗人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背景,描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他在乡间的住所,虽然离野外的自然景色有一定的距离,但他通过将竹子移植到近墙的阴凉处,试图在生活环境中再现自然之美。这种对野外景色的怀念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然而,在第二首诗的结尾,诗人提到自己恍然醒悟。这里可以理解为他在享受竹子带来的美好时,意识到自己的迷失。他意识到竹子虽然茂盛生长,但土地贫瘠,无法成为真正的茂密森林。然而,诗人并不嫌弃这样的环境,愿意将竹子种在这里。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现实的接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和对生活环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乡土之情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接纳和积极态度。诗人以竹子为媒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和境遇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他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