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平野入黄池,烟树重重绿涨迷。
肆列门前喧坌俗,稻临屋背尽幽棲。
路长车马南还北,水远帆樯东复西。
小寺江心间击缆,周回看尽柳盈堤。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咏黄池诗》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姑苏平野上的黄池景色。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姑苏平野进入黄池,
烟树重重,绿意弥漫,令人迷失。
门前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稻田靠近屋子,深深地融入了幽静的生活。
路途遥远,车马南北来往,
水面广阔,船帆东西来回。
小寺庙位于江心,敲击着船锚,
周围环绕的柳树填满了堤岸的景色。
诗意和赏析:
《咏黄池诗》通过描绘姑苏平野上的黄池景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烟树茂盛的景象,绿色的浓郁表达了大自然的生机和蓬勃发展。然而,这一景色与喧嚣的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门前人来人往的喧闹繁忙与黄池的宁静幽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还描绘了交通和水运的繁忙景象,长路上车马南来北往,水面上船帆东飘西荡,展示了城市的繁荣和交通的便利。然而,小寺庙位于江心,船锚的敲击声和柳树的风景又给人带来了一丝宁静和安宁,让人沉醉其中。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巧妙刻画,展示了自然与城市、喧嚣与宁静之间的对比。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繁忙和喧哗的现实。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的热爱,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宁静的祥和。
东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
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
古今深忌仇为兵,及霤师臣要力争。白帝败归思孝直,端知难抗魏元成。
许子邀我来山中,我来但见堂户空。主人送客过溪去,风吹两岸花蒙蒙。屋后万叠金芙蓉,紫气夜吐仙人宫。涧泉流香过白鹿,林木挂雨拖青虹。羡君筑室读其下,超遥不与世俗通。一声黄鸟破幽梦,四顾空牖俱玲珑。我爱此地无暑气,重来饱饭谈仙踪。
寄语头衔水利官,隄防莫作等闲看。田畴虽幸收成早,沟浍犹疑灌溉残。劝课农桑心独苦,丁宁父老吻应乾。米从布袋痴儿事,我辈须知稼穑难。
玉室金堂世有人,龙眠龟息鹤精神。暑风吹起尘三丈,城市出来闲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