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年尽日讲楞严,舌自深藏口自缄。
脚指今将舌头去,悬知满阁是空函。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莹老自浙归住东广光孝移住南华五首》是宋代诗人曾丰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作者莹老自浙江返回住所东广光孝,又迁居南华的经历。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莹老自浙归住东广光,
舌自深藏口自缄。
脚指今将舌头去,
悬知满阁是空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莹老从浙江返回东广光孝的居所,然后再迁居南华,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变迁和思考。诗中的意象和隐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言语的沉默和舌战的结束。这首诗的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中的"莹老自浙归住东广光"描绘了作者从浙江回到东广光居住的场景。"莹老"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浙"则代表浙江,"东广光"则是地名。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归家之情,回到熟悉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舌自深藏口自缄"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变化。"舌自深藏"意味着作者不再言辞犀利,而是选择保持沉默。"口自缄"则表示作者自我约束,不轻易开口。
"脚指今将舌头去"这句诗中的比喻将脚指与舌头相连,传达了作者决定放弃口舌之争的意愿。作者使用了"脚指"来代表自己,意味着他将前进的方向指向摆脱争论的境地。
最后一句"悬知满阁是空函"则是对现实的觉醒和思考。"悬知"表示作者对事物的觉察,"满阁是空函"意味着阁中充满了空洞的空间。这句话通过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争论和争斗的疲倦,认识到表面的繁华实际上是空虚的。
整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行动和内心变化,表达了对于争斗和争论的疲倦,以及对于追求内心平静和宁静的渴望。读者在品味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滔滔皆鲁客,难得是心知。到寺多同步,游山未失期。云低春雨后,风细暮钟时。忽别垂杨岸,遥遥望所之。
阴阳内感相交结。有铅汞、分八卦罗列。金鼎炼黄芽,正一阳时节。子后午前方进火,向玉炉、烹成白雪。通彻。这玄关、深奥难轻泄。因师指诀幽微,把金丹大药,将来分说。捉住虎龙精,自然日月。造化天机人怎晓,换俗骨、永无魔折。超越。望仙都稽首,朝元金阙。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药产西南坤地,金丹只此根宗。学人著意细推穷。妙绝无过真种。了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执文泥象岂能通。恰似哑人谈梦。
分明七宝更休论。七座门开各有门。一四一三各彼吞。返阳魂。便是
闻说楼居似地仙,不知门外有尘寰。幽人隐几寂无语,心在飞鸿灭没间。